民间传说中的黑龙潭
在呈贡的民间传说中,黑龙潭也有精彩的故事。
杨升庵游呈贡
杨升庵前天刚从滇西回到高峣,一路风餐露宿,起早贪黑,到家早早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早正聚精会神写游记,忽听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一个衣着整齐的中年男子。这男子很礼貌地问道:“请问,你就是杨状元吧?”“不敢当,不敢当,鄙人升庵,请屋里坐!屋里坐!”
二人进到屋里,来人自我介绍:“我乃临州之人,前辈跟随沐英征讨梁王流落云南,几代久住曲靖。因逢干旱乡民难于生计,推荐我为总管前来求求大人。杨大人到过云南多县,若有好落脚之处,我将乡民迁往,也好安居落足。”
杨升庵摸着胡须思忖:省城周围,人口密集,土地稀少难于安置。他便打开窗子指着东边说:“有个小县,名声不大,物产不错。明天我带你看看如何?”
总管答道:“顺从杨大人之意!”
第二天拂晓,杨升庵带着总管从高峣坐客船行往海埂,过九甲到官渡上了岸。
水路船行,杨升庵滇西之行劳累未退,一上船就倒在船上打瞌睡。总管站在船头一路饱览滇池自然风光,真是舒心爽目。
二人来到官渡街上,已是吃早饭时辰,杨升庵请总管在街旁小吃店坐下,店老板倒来热茶问道:“二位客官要煮还是要炒?”
杨升庵伸出两个指头:“炒两盘,二两酒!”
小炒、白酒送上桌,二人吃得有滋有味。总管停下筷子问杨升庵:“大人,是何物这样好吃?”
杨升庵答道:“官渡特产卤饵块!”
总管又问:“怎个做法?”“晚上告诉你!”随着催促:“赶路,赶快吃!”
二人从官渡行至斗南村已是日落西山。
他俩在一户农民家住下,吃罢晚饭便到村中散步,只见家家户户织麻纺线,孩童在灯下苦读,书声琅琅。第二天鸡叫天明,男女老少种菜浇水。农家妇女出门下地穿着朴素,紧衣束发:村中老人知书识礼:青壮男子、上学儿童衣冠正帽,行走规矩。
杨升庵问总管:“村风怎么样?”
总管连声称赞:“乃君子之地也!”
中午,二人来到可乐村。村外路两旁、晒场上,村民用洋芋和蚕豆制成粉丝晾晒在竹竿上,清风吹来,银白色粉丝随风飘动。年轻姑娘头戴小篾帽,身系花围腰,嘴里哼着小曲不停地在一排一排粉丝间来回梳理。那情景就跟江南少女煮蚕丝、理蚕丝一模一样。
杨升庵问总管:“此村怎么样?”
总管夸赞:“真像个银色的村子!”
杨升庵介绍道:“这优质粉丝全凭一股龙潭水!”
总管忙问:“这龙潭水在哪儿?带我去看看。”
二人出村往东行走十里来到一个小村旁坐下休息,这个小村庄全是迁来的玉溪人,他们在这里挖泥烧瓦钵。省城酱菜行、滇南马帮都到这里买缸,生意兴隆,收钱用罐装。总管看着买卖,不知不觉着了迷。杨升庵不催,恐怕要看到天黑哩。
第三天,他二人游了呈贡的黑龙潭、黄龙潭、白龙潭,爬了梁王山,直到天黑才回到归化城。当晚,杨升庵用呈贡名特小吃豌豆粉、臭豆腐招待客人。饭饱酒足,总管道:“杨大人,我明天要启程回家,呈贡美好山川、丰厚物产使我眼花缭乱。我文化粗浅、记性又差,望大人帮我写一下,也好向乡亲有个交代。”
“不必着急!”杨升庵看出总管心事,便催促道:“一宿睡觉,明早我一定拿给你!”
第四天早上,总管辞别杨升庵上路往东去了。
人马走过大板桥,总管沉不住气,从衣袋拿出杨升庵写的书信。打开,只见上面写着:
一山三潭四条河,
梁王山峰有人坐。
三潭融汇洛龙河,
划船洗澡马料河。
练兵打仗梁王河,
拿鱼撮虾捞鱼河。
金斗南,
银可乐,
瓦罐装钱洛龙河。
豌豆粉色黄味香辣味多,
臭豆腐不长白毛是假货,
宝珠梨皮薄肉嫩最解渴。
来与去,
念与乡民自斟酌。
呈贡“三龙潭”的故事
石匠师傅真健忘,工具未收洞里藏。
只因小徒回去找,换得塑像铁锤扛。
很久以前,呈贡东边一带地方天干无水。消息传到天上,这一天早朝,众神齐集灵霄宝殿,三呼毕,玉帝问:“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只见部班中闪出“闲事老头”太白金星李长庚,出班奏道:“陛下,小神昨日经南天宝德关,遇呈贡东边地方‘枯草山’ ‘水井山’山神,俱言天干无水,请旨定夺。”玉帝道:“朕昨日已差东海龙王敖广播雨,何言天下无水?”只见部班中闪出东海龙王出班奏道:“启禀陛下,小神已按时行过雨,只因天上一日,地下一年,且那里山多,雨虽下却顺沟河流走了,须是长年出水,百姓方可无忧。”玉帝道:“准卿所奏,着你部差三条龙去那里安身,开辟龙潭出水,供众黎民所用。”龙王道:“遵旨。”
却说东海龙王回到水晶宫,即招龙子龙孙道:“今奉御旨:差黄、黑、白三龙到呈贡东边枯草山一带辟三个龙潭,速速去来。”
这黄、黑、白三条龙,因平时无事,黄龙与黑龙经常下棋,白龙却经常睡懒觉,听得差遣,只好来到呈贡东边枯草山一看。黄龙道:“要辟这枯草山却要费许多力气,不若就在那边石头山篷中钻下去岂不省力?”白龙道:“岂有个个进石头山的道理,应该互相离开一点。”黄龙道:“那我就在前边秧田内,这就是大新册村的黄龙潭。”黑龙道:“我去那边山后,这就是大新册村的黑龙潭。”白龙道:“我就在石头缝中。”于是,三条龙各自钻进地下。因这白龙睡懒觉惯了,一进石缝中就睡着了。
且说这石头山边有个村庄,因缺水,庄稼长不好,人民生活很苦。有一天,几个老人信步来到石头山边,看到一处石缝中有水浸出,即商议道:“这石缝外湿漉漉的,底下可能有水,不如请几个石匠来打开一个洞,把水引出来,我们村只要有水,生活定能富庶起来。”众老听了,都很赞同。
于是,村中共同请了一些石匠,从湿地方打下去。打了很长时间,凿了很大一个洞,就是不见水出。村里人很灰心,认为命中注定,村中就应该无水,叫石匠们不打了。这些石匠也因工作不见效果,个个灰心丧气,听说不打了,都忙着收工具回家。刚走到半路,有个石匠师傅突然道:“哎呀,我的大锤谁拿了没有?”看看谁也没拿着,石匠师傅就要转身回去找,却有一个年轻小石匠道:“师傅,你别去了,等我去找。”
小石匠转身回到洞内,左找右找,找到石洞底才见大锤,刚弯腰伸手去拿,恰巧洞顶上浸出几点水正滴在小石匠背上。
小石匠一看,很生气,又不知高低。嘴里骂道:“打的时候不出水,现在不打了却又出水。”嘴里说着,就用大锤朝上敲了一下,只听“哗啦”一声,倒下一堵石头,大水也跟着“哗哗”地流了出来,不料小石匠被倒下的石头压住,一时起不来,就淹死在洞中了。这样,白龙潭就形成了。原来是白龙正打瞌睡,被大锤从肚子底下一打,却打醒了,口一张,大水冲倒石头,淹死了小石匠。白龙见做了错事,吓得再也不敢打瞌睡了。
却说老石匠和村里的人见小石匠被淹在洞里,又惊又悲又喜:惊的是突然出水,悲的是小石匠被淹死了,喜的是打龙潭功夫没有白费。只好将小石匠捞了出来埋在附近,并在龙潭前盖了一所寺院,寺中塑了小石匠的像,肩上还扛着大锤呢!人们都称作“扛大锤的龙王”。
三个龙潭出水后,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清泉争流,成为呈贡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