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幽潭胜境

一、幽潭胜境

昆明南站东面,是海拔2079米的白龙潭山西麓。山不算高,也不陡峭,平缓起伏,但却是呈贡最具喀斯特地貌类型的石漠化山岭。近年植下的绿树花草已经将早些年裸露的乱石几乎覆盖,生机盎然蓬勃生长的植物间,鸟飞虫鸣。绿荫中,有寺庙的红墙闪现,琉璃瓦顶在阳光下发出炫目的金光。寺庙名为龙王庙,庙前右侧,是一条张扬着前爪、腾云驾雾的白龙的塑像,龙首俊逸,不怒自威,龙身潇洒,线条流畅。

龙王庙往下行,便是因白龙而得名的龙潭——白龙潭:一池碧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一尾尾游鱼在清幽幽冷冽冽的潭水间,清晰可见。时光静止,水草飘摇,倏而有鱼调皮跃出水面,击破如镜水面,荡起的涟漪让倒映其中的蓝天白云青山飞鸟一层层堆叠起来,变了形状,鱼儿则如同做错了事怕被别人发现的孩子,急匆匆躲藏进水草深处……

潭东面,一面石壁垂直伫立,石崖上面爬满了翠绿的藤蔓。藤蔓开白色的花朵,花如谷粒儿大小,有序地排列在一起,一串一串,如同素洁的风铃。清风拂过,花儿在风中起舞,有落花簌簌,或亲吻红土,或落于水面,起伏于波光之间。石崖之下,有一溶洞,溶洞三面石壁,颜色为黄、黑、白、红,当地人称为彩洞,终年有水自其中汩汩而出。

据说,彩洞之中有奇鱼,长得像小龙,不时会游出溶洞,在潭中嬉戏。这奇鱼具体长什么样,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夏璜纂修的《呈贡县志》第一卷第53页载:“白龙潭在县东十二里石崖下,古藤缭绕,金色游鱼其目如蟹,多龙状,与凡鱼别。投以香饭争饲之,土人不敢食。上有观鱼亭,故绅段尚云有记……”清雍正年间举人李光贲有诗咏:

百尺苍藤锁碧流,层岩突兀涌龙湫。

此种神物谁能饵,何处凡鱼敢浪游。

头角共期三月化,甲鳞已是十年修。

几回欲向南溟徙,又被青山默默留。

彩洞的左边石壁上,有四个红色大字——“渔郎惊问”。据说这四个大字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时任县训导之职的乡人杨涓亲眼目睹奇鱼风姿,却又不知奇鱼它叫什么,为何只生长于此,为何如此与众不同,特意在石壁上题写。深深嵌刻入石壁的字迹历经300多年风雨,神采依旧,当时浓浓的生活奇趣透过字体,扑面而来:充满好奇的年轻捕鱼人,见识了各种各样水里的鱼鳖虾蟹,却还是被这白龙潭里的奇鱼惊呆了,它是那样的与众不同,美丽绝尘。见多识广的捕鱼人尚且发问,从未见过奇鱼的我们不知奇鱼倒也不足为怪了。

龙潭前方,有一个一亩左右的方塘,塘里种植了一些水生植物,其功能应该是为白龙潭分流和净化水质。塘周边广植杜鹃、海棠、常春藤等绿植和地被,修了步行栈道和小路。绿植延伸到路边,路的西边就是高铁南站,现代建筑与传统的龙王庙遥相致意,繁华不远,清幽很近。一条铁路凌空横跨龙潭而过,把呈贡与世界相连。

这就是白龙潭。古藤、彩洞、碧水、深潭、奇鱼,组成了一幅动态的绝美的图画,也成就了呈贡老八景中的彩洞奇鱼。岁月风雨、时光变迁,彩洞奇鱼虽已找不到曾经的观鱼亭,龙王庙亦历经焚毁、兴建,消弭了不少历史的痕迹,但主要的风貌终因这一潭碧水亘古不绝,泽被苍生,而历尽沧桑容颜不老。

清澈的白龙潭水缓缓注入洛龙河,与黑龙潭水一起汇入滇池。一个又一个故事随着流水蜿蜒缠绵,在呈贡大地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