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中的碧潭异石
呈贡历史上最早记录黑龙潭的是《康熙呈贡县志》,这是呈贡目前可查最早的县志。编纂者是夏瓆和饶启心两人,夏瓆,安徽桐城人,康熙五十年(1711年),任呈贡知县,是一个重视教育、农业、民生的好官;饶启心是湖北武汉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任呈贡知县,也是个关心民生和教育的好县令,颇有声誉。两个好知县共同编纂了呈贡县的第一本县志,这是我们呈贡人的幸运和福气。
《康熙呈贡县志》载:“黑龙潭,在县东北八里新册村石岩下,源深流广,溯洄与白龙潭水相合,环绕曲折如龙,至江尾村而注入滇海。二潭之利,其泽溥哉!”在饶启心到任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他的支持下,“嵩明州知州吴宝林署县篆,见其倾圮,允众禀请,按亩捐银,采石重修”。
《雍正呈贡县志》载:“黑龙潭在县治东北八里新册村石崖下,源深流广,溯洄与白龙潭水合流,环绕曲折如龙,至江尾村入海,呈贡之民赖此于无干旱之患,三月二辰日,特牲以祭,官民绅衿咸往有席。”
《光绪呈贡县志》载:“雍正二年七月大水,广南卫落水洞壅塞,水逆流,淹没田地。人言为康熙五十二年地震所致,知县朱若功为文以祭。次年,复令人挖黑龙潭洞口淤泥,洞随通,河边可种麦菜子。”
朱若功(1667—1736年),字曰定,号勇庵、学斋,浙江武义县人。他生于农户,7岁时拜师就读,因家贫寒,学极刻苦,常负薪挂角而手不释卷,少年时,愈勤奋,农作之余,悉心学习,孜孜不倦。17岁应县试,补邑生,食廪饩(膳食补助费),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获浙江乡试第二名,成为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任云南府昆明县知县,任内,“以礼士爱民为先,兴学厚民为本”,立“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不丧一命,不覆一家,不黜一前程”为铭戒。初至昆明,全县田赋积欠四千余石,他勘察民情,以“实为民力所限,非抗欠也!”给予免去。又,县旧有五种水利杂捐,一年达白银万余两,几乎与田赋正课相当,凡是县之需用,随意支取,人民十分不满,他革此弊端,得到人民拥护。其他如开仓赈灾、除陋习、置义产、直言谏政、拒纳贿赂、执法不挠等深得民心之事也为数不少。雍正二年(1724年)调任呈贡,昆明民众哭送不舍。到呈贡后,见文庙倾圮,便慷慨解囊,重修名宦、乡贤等四祠,后又兴建印星亭、凤山讲堂、义房、养济院等等“民生工程”。为减轻群众负担,先后捐款白银约千两。呈贡旧县志,纂成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当时仅存抄本二卷,较多疏漏,他请来教谕郝藩、训导董兆龙、举人孔宗尧、戴琯等20余人,博采广收,于雍正三年(1725年)纂成新志四卷,列星野、图考、气候、疆域、山川、户口、田赋、风俗、物产、兵防、宫室、官师、科目、祠祀、学校、古迹、人物、灾祥、艺文、补遗等目,内容较为详尽丰富。云南布政使李卫,提刑按察使江芑、督理粮储水利按察副使张允随、云南府知事韩钟等竞相为之作序,评价甚高。李卫称县志为“呈邑之太平一统全书”,并欣然为之作序,放在序言的第一篇,文采斐然,气势不凡。境内七甸地方有瑶冲河(民呼七甸河),于广南卫入落水洞,伏流七八里后由黑龙潭出露。过去洞常壅塞,造成河水泛滥。雍正三年(1725年),朱若功使人开挖黑龙洞口,令流水通畅,上游洪害减少,下游增加农田。
雍正四年(1726年)朱若功辞官归原籍,居家注重言传身教,常对晚辈说:“我一生惟做好人,行好事,全不为身家计,而身家亦复保全……智术不足恃也。”又说“真乐多从苦里出,道心常在静中全”。以鼓舞后进。著述有《至性四书诗集》《积庆楼文诗集》。受其熏陶,子侄5人,一任县令、一任太学、一获贡生、二补库生,均有一定成就。
《呈贡县志(1992年)》载:黑龙潭位于大新册东北1公里龙潭山麓,含泥沙,水质不清。旧时为大、中、小新册和洛龙河、香条村等18村农田灌溉主要水源。出水量全年0.3~3.2立方米/秒。在大新册村外与白龙潭水汇合后入洛龙河。
《呈贡县志(1992年)》载:洛龙河原名倮倮河,源于黑、白两龙潭,全长13.7公里,径流面积115.52平方公里。1976—1979年打通石夹子隧洞,经6.2公里的引流沟可与瑶冲河相通。1978年龙市桥以下改直后称东大河。平均河宽5米,堤高2.5米,最大流量8立方米/秒。流经洛羊区的大新册、小新册、洛龙3个乡,进入龙城镇的龙街、城内、古城至龙街区的江尾乡入滇池。
《呈贡县志(1992年)》载:瑶冲河主支源于小龙潭山东侧,全长12.3公里,径流面积31.48平方公里。支流呈帚状分布于七甸区北部,干流由广南乡沿滇越铁路至石夹子入落水洞。
《呈贡县志(1992年)》载:龙潭山山麓有泉,名黑龙潭,位于大新册东北1.2公里,面积约0.5平方公里。为石灰岩疏林(松)草山,海拔2029米。旧有文记:“县城东北八里,西插村(新册)边黑龙潭河源头,潭河水深流广。”是旧呈贡十六景中碧潭异石之地。呈贡泉水一般冬枯夏丰,1983年4月对呈贡23个泉井测流量,黑龙潭最大,4月12日流量为368升/秒,白龙潭次之,同日流量为294升/秒。
抗日战争时期,呈贡曾经邀请西南联大的专家学者编撰《民国呈贡新修县志》,其中清华地理教授、西南联大地理系教授张印堂负责地理和气候专题。其所著《呈贡之地形》记载:“中部丘陵台地区,昔日滇池之水位较今日为高,范围较大,自不待言,本区第二级台地尽为所浸,直达洛龙发源之黑白二龙潭处。且于石灰岩之断壁上,湖水之浪蚀痕迹,隐然犹存,出高龙潭数米。足证昔日滇池水位之高与湖域之广。东南漫及丘榔山南之万溪冲,实本区第一级之丘陵,突出水面,耸然竖立,俨如岛屿。第二级之砂石岩与石灰岩山丘,则没入湖中,形如暗礁。当时水浸之湖底,起伏不平,此乃本县原有地势之雏形。至新生代之上渐统或下更新统时,经长期之侵蚀沉淀,入口沿岸河流之冲积作用,将区内低洼之处,尽行填基,造成本区第二级之连续台地。西部冲积平原区,地势低平,高出湖面多在二十米之内,属湖河之新冲积地,乃县境内最低之第七级台地。此带新成之淤积平原,沿河上溯,直抵东部山地沿边之石灰岩断壁下,成东西向之带状河谷平原,间布于中部之丘陵台地中。且洛龙河谷平原之地势,愈东上溯,愈渐开展,直达水源之黑、白二龙潭处,于石灰岩断壁山脚下,反成一带开阔之南北向平原低地。观其成因,或原为一南北向之旧接触带河谷遗迹,或则为若干石灰岩隔穴连接而成,或则以石灰岩断壁悬岩之崩解后退所致,或为以上数个不同之原因共同所造成者。此种带状河谷平原,于龙潭山脚下海拔仅为一千九百八十二公尺(米),由北西倾,逐渐下降,成一级缓和之斜面平原。沿河之河谷平原,则自东向西,以丘陵台地及人工堤防之束缚,弯曲不大,皆为壮年期河谷形势。马料河经呈贡火车站西流,注入滇池,自成一小谷盆地,少曲折,为前壮年期。洛龙河出龙潭山石灰岩断壁下,名为黑、白二龙潭,相距仅五里,实则为一断岩下之二泉源也。水量贝以白龙潭者为稍大。二源水流于大新册村之南石桥附近会合,经苏家山南,过晋城之前,流经滨湖平原,注入滇池。河谷宽广,略成曲带形,为晚壮年期。县内父老相传,谓洛龙河有三源,其所谓黄龙潭一源,与黑、白二泉不同。按黄龙潭系位于白龙潭水道旁较低五米之田坝洼处,相距仅十数码,实为白龙潭水流下渗后突出之一股泉流,与黑、白二泉迥异。”
黑龙潭所在大新册社区属于洛羊街道管辖,南邻洛龙街道碧潭社区,东接七甸街道。“新册”是彝族语“西茶”的谐音,意为小河边上的村庄。历史上的大新册是一个典型半山区村庄,只有1个自然村,有少量彝族,多为汉族,主产稻谷、玉米、小麦、蚕豆、番茄、水果、花椒等,曾建有砖瓦窑、陶器窑。大新册目前人口约3200人,土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自2006年城市化建设以来,大新册已经征地约1万余亩,是一个被城市化包裹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