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里斯本的建筑修复

2.1.2 里斯本的建筑修复

地震前的葡萄牙人并未理解老旧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因此即便大部分历史悠久的教堂变成了废墟,政府也没有对其进行抢救。此外,地震还使里斯本政府陷入人力和财力上的困境,在灾后的数年内政府没有将重点放在受损地标建筑的恢复和保护上。直到新城市逐渐建成,政府才开始对这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了评估,并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对部分重要建筑进行了恢复工作,如里斯本大教堂、巴塔利亚修道院礼拜堂(Mosteiro da Batalha)、里斯本圣乔治城堡(Castelo de São Jorge)等,旨在恢复里斯本的地标建筑和当地文化。

地震给当地人力、财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进行重建工作时会优先考虑经济因素和实用主义原则。此时葡萄牙为受损建筑的处理提供了两种方式:拆除完全受损的建筑物后新建,或者重复利用原有建筑的构件进行修复。其中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政府拆除了位于里斯本的歌剧院、钟楼、皇室宫殿等建筑的剩余部分,因此留下大量可用于建筑修复的材料。在建筑修复的过程中,大多数工人们也采取了节省时间和资源的做法:将破损建筑中比较完好的部分拆除并保留下来,以便后续建筑的再利用。正如当时的一位官员所说,“在古老的圣父教堂前广场上,我们发现了几块雕刻精美的石头,虽然它们目前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用处,但是日后或许可以继续使用。”

里斯本地震后最重要的修复工程是位于里斯本阿尔法玛区的古老教堂——圣玛利亚大教堂(Santa Maria Maior de Lisboa,又称“里斯本大教堂”)。这座教堂由葡萄牙的开国国王多姆·阿方索·恩里克(Dom Afonso Henriques)[11]于1147年至13世纪之间依照晚期罗马风进行建造。地震摧毁了该教堂主体部分:哥特风圣坛、圣礼堂、中殿的屋顶、南立面的塔楼和灯塔全部坍塌,整个教堂几乎成了废墟。

政府决定修复里斯本大教堂的主要原因除了它本身历史悠久,是里斯本城市的象征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实际功能。地震摧毁了许多重要教堂和修道院,因此修复这些建筑也是给信徒们一个庇护之所。该教堂的修复工作于1761年正式开始,他们保留了教堂的剩余部分,并使用了大量来自其他被毁的建筑物的材料,尽可能地节约开支。其中雷纳尔多·多斯·桑托斯(Reinaldo dos Santos)负责南立面塔楼的修复工程,费利克斯·达·科斯塔(Félix da Costa)负责绘制拱顶的装饰。在当时的背景下,修复工作并未完全恢复大教堂昔日的风貌,两位工程师对教堂进行了一番改造:他们拆除了中央大殿的石盖,换上了一个符合当时品位的木质屋顶,并对空间进行了其他一些更新,使其更方便后续的管理与使用(图6、图7)。大教堂的这次修复工作历时30多年,直到1785年才彻底停工。[12]

图6 地震前的大教堂(左)、地震中受损的大教堂(中)、当时修复后的大教堂(右)

图7 地震前后大教堂空间上的改变

出乎意料的是,虽然葡萄牙政府在震后陆陆续续对一些重要建筑进行了修复,如里斯本大教堂、热罗尼姆斯修道院、圣玛丽亚·德·贝伦修道院等,但是在地震后的建筑遗产资料中,reparar(修理)和reedificar(恢复)这样的词汇却很少出现。这可能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修复这些重要的地标建筑并保留其原有历史特征存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挑战。尽管这是政府进行干预的初衷,但当时干预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恢复建筑的使用功能,因此那些干预行为在当时并不能被称为“修复”或“恢复”。他们更愿意使用reconstituição(重建)、reformar(改造)或remodelar(改建)这些术语来描述这些行为。政府当时对遗产价值非常漠视,导致针对建筑平面的恢复、风格的选择以及对材料的选用等方面与现代遗产保护的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平面方面,他们通常采用简化的方法,主要关注建筑的基本功能,如建筑的结构和使用空间。在建筑的风格方面,由于政府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风格的选择多是基于政府官员的审美偏好。此外,在原材料的选择方面,震后的建筑碎片也并不能满足所有的干预需求,不得不使用大量新材料,而部分新材料常常与原有建筑的材料产生明显的不匹配,这也是当时干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直到考古学修复理念开始传入葡萄牙之后,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应该尊重其原貌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