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葡萄牙的修复原则
1835—1925年期间,葡萄牙在进行修复时遵循三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即功能性、经济性和代表性。这些原则的遵循确保修复工作是实用和经济的,同时又可以保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功能性指的是确保修复后的建筑物能够实现其预期目的,以更好地满足当地的使用需求。在这一时期的葡萄牙,由于预算限制,实用性优先于美学,因此修复工作的重点是维持建筑物的原有用途和功能,而不是添加新的特色或装饰。经济性,即成本效益,是葡萄牙在这一时期历史建筑修复的另一个关键原则。经济性并不是简单的“廉价”和“低质量”,葡萄牙的财政困难意味着大规模的昂贵修复工作不可行,因此修复方法需要富有创意和高效。修复工作的目标是尽可能减少修复面积和规模,减少劳动力成本,并尽可能使用原有的材料和结构。代表性指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重要性,而选择的主要判断依据是那些最能象征国家身份和民族性格的建筑物。在这一时期的葡萄牙,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历史建筑作为国家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性,遗产的历史价值成为选择保护对象和确定将要进行工程类型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修复方法致力于保持建筑物的原有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同时保留与该建筑历史意义相关的元素。
在葡萄牙这一时期的修复项目历史中,三个原则共同贯穿在修复的整个过程中。这些修复工作不仅保护了许多因内部政权改革而被破坏的重要文化遗产,还促进了这些遗产向当代社会的转型。
从1840年开始,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巴塔利亚(Mosteiro da Batalha)修道院[22]修复工程是葡萄牙建筑修复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该修复工程说明了代表性原则的意义,旨在保护和维护建筑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回廊的修复过程中,专注于保留建筑原有的哥特风格。经过修复,回廊的独特特色(如精美的石雕和拱门)被完整保留,以保持其历史和文化意义。整个修复工程使巴塔利亚修道院从1834年改革后的毁坏状态变成一个壮美而承载民族精神的建筑。除此之外,葡萄牙在这一时期还从众多的遗产中选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来进行修复,如圣米格尔·杜卡斯特罗(São Miguel do Castelo)[23]教堂、科英布拉旧大教堂、瓜尔达市大教堂、里斯本大教堂等中世纪教堂也都是当时修复的代表作,这些建筑不仅是葡萄牙的重要地标,也是葡萄牙文化和艺术的象征(表2)。
表2 1835—1925年间葡萄牙进行的大型建筑遗产干预项目
续表
随着巴塔利亚修道院修复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吉马良斯也展开了圣米格尔·杜卡斯特罗教堂的修复工程。(图17)这座教堂是13世纪的小教堂,被认为是吉马良斯市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传说葡萄牙的开国国王也曾在此接受洗礼。然而,长期以来疏于管理,教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到了1870年,教堂已经无法作为教区教堂使用,当地居民失去了礼拜的场所。修复工作在1874年至1880年进行,执行了功能性原则的指导。修复工程共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修复石墙和屋顶;其次是内部修复,包括铺设新地板和重新粉刷墙壁;最后替换了原始的十字拱门。并且整个修复过程中使用了当地的材料和工人,传统的修复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修复完成后,该教堂再次成为重要的社区中心,为当地社区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24]
瓜尔达大教堂的修复工作是葡萄牙修复项目中经济性原则突出的例子,工程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点针对入口、外墙和屋顶进行了修复。在瓜尔达大教堂的修复过程中,学者们深知保留原有建筑技术和材料对于维护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因此采用传统石灰黏土技术,不仅可以保留原有建筑材料和方法,而且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这种传统的石灰黏土由石灰、沙子和黏土制成,曾经在葡萄牙盛行过几个世纪。工人们使用手工涂抹混合好的石灰黏土,就像几个世纪前的施工方式一样,确保修缮部分与原始建筑完美融合,这样修复后的瓜尔达大教堂完美保留了原有建筑技术的特点。[25]
图17 圣米格尔·杜卡斯特罗教堂重建前后的样子
总之,功能性、经济性和代表性这三个指导原则在1835—1925年间葡萄牙建筑遗产修复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修复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降低成本,并尊重每个建筑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这种方法确保了遗产建筑被保存下来并适应当代使用,同时保持其独有的特征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