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摄糖才是你瘦不下来的“真凶”
习惯性摄糖才是你瘦不下来的“真凶”
首先,我必须承认自己是个甜食爱好者。我最喜欢的甜品是胡萝卜蛋糕。在寒冷的冬天里,如果能喝到一杯浓郁的热可可,我会开心好一阵子。
据说,女孩子有两个胃,其中一个是专门留给甜食的,我对此毫无异议。当我把这句话翻译给瑞士和西班牙的女性朋友之后,她们无一反驳,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这充分说明,古今中外大多数女生都酷爱甜食。所以请不用担心,你不是唯一爱吃甜食的个案。
●●●
人真的很容易屈服于习惯
●●●
几年前,我创业做蔬果汁品牌,当时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高果糖的果汁饮料,高糖水果搭配而成的鲜榨果汁也屡见不鲜,却几乎找不到高蔬菜占比、低甜度的蔬果汁产品。于是,我开始用菠菜、生菜、甘蓝、甜菜根甚至苦瓜和青椒搭配水果,推出了个人品牌的轻断食蔬果汁。除此之外,我还研发了很多无糖零食,例如利用低温风干技术制作的蔬果干,用坚果和枣子制作的无糖能量球,用坚果研磨制成的坚果酱等。
我的初衷是为用户的健康着想,并且满心以为用户一定会理解我的良苦用心。但是事实证明,我想得太简单了。小时候,我们听到“良药苦口”的说法,都会不以为然,依然高举双手向大人索要更多糖果。长大以后,很多人似乎仍然无法做出更理性、更健康的选择。
我的产品刚推出时,的确吸引了一批购买者。我把一家蔬果汁店开在了上海的一家大商场里,周围遍布星巴克和网红甜品店。当时的我认为自己是一股清流,颇有些与众不同的自豪感。但是好景不长,店面的销售业绩慢慢降了下来。
从2012年开始,上海每年都会举办大型圣诞集市。集市的主办方热情邀请我的蔬果汁品牌参与,起初我也颇为兴奋,但现实并不乐观。在美食云集的集市上,火爆的往往是卖可丽饼、冰激凌、奶茶和甜品的食品摊位,而我的摊位前常有好奇的咨询者,真正购买产品的人却很少。
这说明,人们对健康且新奇的东西很有兴趣,但最终还是会选择好喝又便宜的高糖类食物。
那段时间,很多人劝我从无糖食品行业中抽身,转战网红食品界,利用现成的店铺制作那些令大脑“上瘾”的食物,轻松赚快钱。我当然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我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心底的信念始终让我无法妥协。
●●●
糖是如何损害你的身体的
●●●
我知道,要想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饮食喜好,首先要从认知上着手。为什么我们对健康的饮食理念一直没有足够重视?我相信,那只是因为对于那些好吃却不健康的食品究竟会对身体造成多严重的危害,大众尚未了解。
20世纪6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尼尔提出了“节俭基因”学说。人类的祖先长期生活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产力低下,还经常出现人口过度增长的情况。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人类经历过很多饥荒的年代,从而造成了自然选择。那些具有“节俭”能力的人,也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食物转化为脂肪的人,更容易在饥荒中生存下来。这些人就是具备“节俭基因”的人。问题是,这种基因非常不适合稳定富足的现代社会,会让现代人因为过分容易囤积脂肪而患上糖尿病。
“节俭基因”理论或许能够解释为何中国人的糖尿病发病率如此之高。根据2019年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16亿,排名世界首位!
中国当前的糖尿病高发人群,基本都经历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荒。他们生存了下来,因此极有可能带有“节俭基因”。但是,如今的食物非常丰富,这就大大增加了这类人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有人或许会说:“我是年轻人,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所以应该没事!”但是不要忘了,基因是可以遗传的,祖辈的基因对后代存在干预性。简单来说,我们祖先的基因中缺乏强大的消化蛋、奶和糖的能力,更容易代谢植物性食物。当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足之后,从欧美传入的快餐、碳酸饮料和甜品冲击着我们的饮食结构,而身体对这些食物其实是强烈排斥的。这就是2型糖尿病近年来在我国日渐呈年轻化发作的原因。但人们对糖仍然乐此不疲,浑然不觉糖造成的危害。
在大众的认知中,早已把糖和发胖挂钩了,但糖的危害远在引起发胖的两个指标——脂肪和热量之上。除了发胖,糖还会引发代谢功能障碍和各种慢性病。除此之外,糖尿病会显著加速人的衰老。事已至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糖。
●●●
糖为何令人如此着迷
●●●
为什么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网红食品都是甜的?有人可能会用网红鸡翅或者肉松蛋糕来反驳:这些食物明明是咸的。然而事实是,如果没有高糖搭配高盐的配方,这些食物不可能对味觉产生如此强烈的刺激。网红蛋糕和奶茶自不必说,它们是高糖美食的典型代表。即便你自以为很克制地点了一杯“无糖”奶茶,也不要奢望能从中喝到健康。
糖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是因为当人体摄入糖之后,大脑会分泌令人感到愉悦的成分,例如多巴胺等。在生活中,很多行为都会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其中有些是健康的行为,例如听音乐、谈恋爱和做运动。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不健康的行为会更快捷地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例如吸烟和喝酒。当然,还有吃高糖食物。
糖的成瘾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多次累积。在我小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只有在过生日和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糖。那时,含糖的碳酸饮料、蛋糕和珍珠奶茶并不存在。少量、偶尔地摄入糖,身体能轻而易举地将其代谢掉。可一旦摄入糖分变成了日常行为,身体无法代谢过剩的糖,而且最终还会导致糖上瘾。
大家一定都认同这样的一个道理:毒品会危害人的一生。但是你并不知道,大脑对糖的成瘾反应,与毒品上瘾者的大脑对毒品的觉知反应非常相似。世界卫生组织曾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结论:糖的危害甚于吸烟。美国权威专家在《自然》杂志上公开提出:“糖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是一种有潜在危害且容易上瘾的物质,摄入多了如同慢性自杀。”
毒品的成瘾表现非常强烈,能够直接且迅速地损害人们的身体。糖的成瘾性虽然不会表现得那么强烈,但你不得不承认,如果喜欢吃甜食,就无法轻易戒掉。你相信吗?戒糖,一点也不比戒毒简单。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
减糖,任重而道远
●●●
目前,很多国家都呼吁减少高糖食物消费。英国甚至通过了征收糖税的法案,希望以此减少糖尿病患者的数量。2013年,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试图在纽约市内推行禁止销售超大杯含糖饮料的政策,但是被法院驳回了。
以上这些事情说明,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糖的危害,但糖类企业太过强大。《纽约时报》在2015年曾经报道过,某家全球知名饮料公司从2008年开始,向科研机构、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大量资金,以证明和宣扬全球日益严重的肥胖问题是缺乏运动导致的,与含糖饮料并无直接关系。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此类谎言从未停止。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品牌总热衷于利用影视和运动明星来宣传自己的产品,通过这些明星完美的身材来掩盖高糖饮料的负面作用。但是任何一个明星都明白,如果他们想要继续开拓光鲜亮丽的事业,高糖食物一定是不可触碰的禁忌。
看了这些,你是不是感到有些恐惧,想要把家里的含糖食物统统丢掉?其实大可不必。我和很多人一样爱吃甜食。那么,如何做到不受糖的控制,与糖和平共处?如何提升身体对糖的灵敏性,以便拥有良好的身材和充沛的精力呢?接下来,我会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阶段性减糖。不惧糖分的自由人生,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