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国民教育的始终,并明确要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为落实学科建设新要求,我们编写了本教材。

作为高校通识性课程的教材,我们力图在内容上明白浅易、深入浅出,并力图做到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涉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考虑到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教材对内容做了取舍。全书分为十讲,从传统文化的不同领域分别选取一项内容,构成相对独立的一讲,十讲内容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由此形成对传统文化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诸多相关论著与教材,凡直接引用的都加注了出处。由于教材的编写性质,许多对我们有启发或被我们采用的说法并未一一注明,而统一列于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材料中,以便于读者参考,在此向所有对我们提供了帮助的文献作者表示感谢。

参加本教材编写的人员为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文教研室的教师,具体分工如下:第一、三、八、十讲,赵昭;第二讲,黄蜜;第四讲,张超;第五讲,刘保庆;第六讲,李冰;第七讲,皇甫风平;第九讲,张雁泉。全书由赵昭策划并统稿,皇甫风平对全书做了审订和校对。

限于编者的水平,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及使用该教材的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

编 者

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