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礼的要素
礼的种类繁多,形式千差万别,但都包含一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主要有礼法、礼义、礼器、辞令、礼容、等差,等等。
(一)礼法
礼法,指行礼的章法、程式,是礼的具体操作程序。它包括行礼的时间、场所、人选、人物的服饰、站立的位置、使用的辞令、行进的路线、使用的礼器以及行礼的顺序等。
作为礼的外在表现,礼法是明确的,不同身份的人应该做什么是很清晰的,这样礼才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会带来混乱。正是通过礼的具体章法和程式,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才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因此,礼法成为判定礼和非礼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例如,礼法规定,天子在堂上见诸侯,是对君臣名分的规定。而周夷王下堂见诸侯,名分已乱,所以君子讥其为“非礼”,认为是乱政的征兆。名分乱了,自然人心浮动,不会安于本分。礼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方式。
(二)礼义
礼义,指礼法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制定礼法的人文精神依据,它是礼的道德取向,是礼的各种形式体现出的合理思想内涵。如果说礼法是礼的外壳,那么礼义就是礼的内核。当王朝失序,没有了内在的人文精神,外在的礼法就成为空洞的、虚浮的外在形式。失去文化内蕴的仪式,自然很难激发人的真情和责任。对于这种现状,孔子痛心不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思是说,礼啊礼啊,难道仅仅是玉帛吗?乐啊乐啊,难道仅仅是钟鼓吗?
“三礼”之中,《周礼》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可以说,《礼记》更多体现了礼义,是对礼法的阐释和论述。
各种具体的礼仪形式体现的思想内涵是不同的,但其核心思想则是儒家推崇的仁义之道。礼的设定都有很强的道德指向,如“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三)礼器
礼器,指行礼时所用到的器物。不同的礼仪活动会使用不同的礼器,不同的礼器及礼器的不同组合传递不同的礼义内涵。“藏礼于器”,就是这个意思。礼器的范围极其广泛,大致而言,根据所发挥的功能,可以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和玉器等。
食器主要有鼎、俎、簋、簠、笾、豆、皿、盂、盘等。俎相当于今天的案板,古代一般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簋,形似大碗,簠为长方形,都用来盛装食物,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用来盛肉酱与肉羹。皿是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是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的腿。
酒器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大类,盛酒器主要有尊、甒(wǔ)、罍、卣、缶、壶等,它们在礼仪场合中陈设的位置以及体现的尊卑各有不同。《礼记·礼器》说:“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甒。”可见,缶与壶是内外相对陈设的。瓦甒是君之尊,而罍为臣所用,不能混同。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爵、觥、角等,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明文规定:“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此外,还有乐器和玉器等。古代祭祀活动及其他礼仪活动要演奏音乐,常用的乐器有钟、鼓、磬、瑟、笙等。玉器主要有璧、琮、圭、璋、琥、璜等,其使用也很广泛,是社会身份和等级的象征。例如,不同形制的玉圭和玉璧,表明了使用者的身份,不能混淆。此外,祭祀天地、山川也多以玉器为贡品。在诸侯交聘时,以玉为贽;在军队中,以玉为瑞信之一;在诸侯生活中,用玉圭聘女;在丧礼中,用玉器敛尸;等等。
在具体的礼典仪式中,礼器是构成礼仪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以实物的形式,既打造了礼仪活动的神圣氛围,也呈现出行礼主体的身份地位,传达了特定的感情。
(四)辞令
辞令,指礼仪活动中和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所使用的言辞,包括各种不同场合的自称与称人,礼仪程序中各个环节固定的语句,书面语的固定方式等。“孔门四科”主要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里的“言语”指的就是辞令。比如臣子在皇帝面前称“微臣”,武官在长官面前称“末将”,尊称别人的学生叫“高足”,晚辈在长辈面前称“小子”等。
古代的辞令,通常都有固定的模式。比如第一次去见仰慕的君子,到了对方家门口,你要说“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也就是说,愿意、希望自己的名字通闻于对方,而不是直接通姓名于君子。这是委婉的表达,表示自谦。如果要给予自己身份、地位相近的人礼物,那么要说“赠从者”。也就是说,送点微薄的礼品,供您的随从使用。再比如邀请对方赴宴,两人相见,有固定的套语和语句。这些都是古代通行的礼貌用语,必须熟练使用。如果不会使用,或者说错了话,就是失礼的行为。
(五)礼容
礼容,指礼制仪容,即行礼时的体态、容貌、表情、声音、气息等。礼容遍及人的全身,涉及头、手、足、目、口、声、气、色等。贾谊讲“容有四起”,把礼容分为朝廷之容、祭祀之容、军旅之容和丧纪之容等四类。后又分为站容、坐容、行容、趋容、跪容、拜容、伏容等,划分越加细密。
《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在乡学、宗庙、朝廷等不同场合时的礼容。如走进朝廷大门,他的仪容十分恭敬,好像无处容身。站,不站在门中间;走,不踩门槛。经过国君座位,面色矜持,脚步也快,言语好像中气不足。提起下摆往堂上走,恭敬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出来之后,下一级台阶,面色舒展,怡然自得。下完台阶,轻快地向前走几步,如同鸟儿舒展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显出恭敬局促的样子。
再比如孔子对“孝”的解释。“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真正的孝必须以内心的敬爱为核心。这种内在的敬爱又要外在化,体现在礼容上。又比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这里的“色难”,指晚辈保持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
既然作为内在德行的外在呈现,那么,有德行者自然要求礼容与德行相配。也就是说,礼容并非是纯粹外在的恭敬,而应该是内外合一,达到内心之美和外在容色之美的高度和谐。故此,古人讲:“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我们不仅要重视自己的衣饰、容貌,更要收拾自己的心情,培养内在的德行。
(六)等差
等差,指不同等级的人行不同等级的礼,不得僭越。它是古代礼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显示了礼与俗的主要区别。礼通常借助礼器的大小、多少、繁简来表示等级高低。
一般而言,礼以多、大、高、繁为贵,反之则卑。比如,以宗庙数量来看,天子可以设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再比如,天子之堂高九尺,诸侯之堂高七尺,大夫之堂高五尺,士之堂高三尺。还有,舞蹈在古代有很多讲究,跳舞时八人为一列,被称为“一佾”。天子欣赏的舞蹈是八佾,诸侯为六佾,大夫为四佾,士为两佾。季氏在他的家庙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孔子表示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特殊情形以少、小为贵。比如,天子祭祀天,只需要用一头牛就可以了,因为天神至尊无二。当天子巡视诸侯时,诸侯同样也一牛进献。食礼讲究劝食,天子一般一食就会告饱,诸侯再食,大夫三食。劝食一则显示尊者以德为餐,不以饮食为重,二则显示尊者的仁慈、宽容和大度。
此外,礼之等差还有许多方式来体现,比如服饰、方位等。在今天,国际礼仪强调以右为尊的原则。但是,在古代中国,以左为尊,以右为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