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谷和六谷

一、五谷和六谷

自进入农业社会后,粮食就成为中国人的主食。粮食作物在古代被统称为五谷或六谷,而五谷或六谷包括的品种则历来说法不一。许嘉璐先生认为,五谷是黍、稷、麦、菽、麻,再加上稻即构成六谷。[1]

黍就是现代北方的黍子,又称黄米,状似小米,比小米籽粒稍大,色黄而黏,因而也叫黄糯,北方人常用它来做年糕。

稷就是今天的小米,北方称其作物为谷子,它和黍是植物学上的近亲,同类作物还有糜子。谷子耐候性好,在“靠天吃饭”的古代能适应风雨不时的干旱气候,也能一定程度地适应盐碱地,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稷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粮食,被列为五谷之首。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其中的“社”为土地神,“稷”是五谷神,这两尊神是同时祭祀的,凡有国家必有社稷,自天子至庶民都要祭祀。直到今天我们还把粮食称为谷物,可见谷子曾经的重要地位。稷在上古有不同的品质,粱是其中的优良品种,贵族之家才可享用。稷的籽粒称粟[2],后引申为粮食的统称。《诗经·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稷的作物植株称禾,后引申为粮食作物的统称,《诗经·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第一个“禾”是泛指,第二个“禾”是稷。后来,禾又成为稻的专称,南方地区至今仍保留这一称呼。

麦子原产地是两河地区,大约在商代经西域传入中国,因为在中国的种植较晚,所以在上古时代的地位没有黍和稷那么突出。至周代,麦的种植已有所扩大,且有大麦小麦之分,《诗经·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其中的“来”即小麦,“牟”即大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还描写了麦田的风景,如《桑中》“爰采麦矣?沬之北矣”,可见当时已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麦子夏季成熟,是收获较早的粮食,可作为青黄不接时救饥之粮,因此,收麦是生活中的大事,每年麦收之后都要以新麦祭祀宗庙,国君要先品尝一下,叫作“告麦”。《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景公病重,巫者断言他吃不上当年的新麦了,可见当时尝麦的重要性。两汉以后,麦子种植进一步普及,及至后世取代了黍和稷成为中国人的主粮。

菽就是豆子,原指黄豆,即大豆,后来又作豆类的总名。中国是大豆原产国,并最早开发了大豆的深加工。大豆抗干旱、耐贫瘠,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太高,古人认为它有“保岁”的作用。孔子的弟子子路感慨自己贫困,不能养亲尽孝,孔子劝慰他说:“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可见菽是穷人的食物。汉代大豆被加工成豆腐,此后又不断被开发成各种豆制品,为中国人所喜爱,也逐渐退出主食的行列。今天大豆还是最重要的食用油原料。

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衣材料,原则上讲,所有植物的种子都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因而都可以成为人类的食物,区别在于其口感和味道。麻籽可以充饥,但因其味道不好,富贵人觉得难以下咽,却是穷人的主要食品之一。麻的籽叫作黂(fén)、苴、枲,《诗经·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里提到的瓜、壶(葫芦)、苴等是农民的主要食物。

稻在中原地区种植比以上几种作物要晚,因其口感良好,故与粱一起被列为“细粮”,古代“稻粱”并称,供统治者享用。其实,中国是稻作物的原产国,上古时期在长江流域便广泛种植,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7 000年前的稻种,为世界最早。稻有黏与不黏的分别,“稻”最初专指黏者,不黏的称“粳”,黏稻适合做酒,“稻”作为稻类的总称是较晚的事了。稻主要生长在水田,故又称水稻,至周代已在黄河流域种植,《诗经·小雅·白华》称“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小雅》产于关中,说明当时的渭水流域已有水田。此后,水稻的种植逐渐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它也成为今天中国人的主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