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其他

五、其他

宋代也有制科,但远不如唐代之盛。不仅科目大为减少,也因各种原因而多次停罢,即便开科,应试者也很少。两宋321年,制科共举行22次,被录取的也仅有41人。宋代的武科始于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考试项目包括马射、步射、武艺、策略等。考试程序是先试骑射,然后试策,以策决定去留,以骑射功夫确定高下。由于整个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武科的影响不大,也没有选拔到出类拔萃的人才,只是为一些人提供了步入仕途的机会。

辽、夏、金是与宋同时存在的地区性政权,他们都仿照唐宋建立了科举制,其制度也都包含了各自的民族习惯和传统。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蒙古贵族原有一套选拔和用人的制度,对开科取士兴趣不大,后来虽然设立了科举制,却对汉族读书人采取歧视政策。自延祐元年(1314年)首次开科到元朝灭亡的60年间,总共只举行过7次进士考试。但从考试内容来看,朱熹《四书集注》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也对后世科举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链接

元代的科举

(元代)各级考试中,蒙古人和色目人都与汉人、南人分开考。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考两场,而汉人和南人则须考三场。御试时,虽然四种人都考试策问一道,但是前两种人仅限500字以上,而汉人和南人必须在千字以上。在考试内容上,蒙古人、色目人的题目比较容易,汉人、南人的题目比较难。蒙古人以右为上。发榜时,蒙古人、色目人列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另列一榜,称“左榜”。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愿意参加汉人、南人的考试,取中后授予的官职可以提高一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