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用性
2025年09月26日
二、实用性
宗教把人生的意义寄托于来世,而把现世的痛苦当作必然或必须的。如基督教就是以现实和理想的分离、灵与肉的分裂和痛苦为代价,追求精神的超越、心灵的净化及与上帝感通的狂热与陶醉,把人生的意义寄托于上帝和来世的天国。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对现实生活毫无实用价值的宗教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中国人以现世的生活为中心,对来世不甚向往,如孔子所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如果说中国人对宗教的天国并非毫无向往之意,那么这种向往也总是保有一份迟疑和犹豫,如宋代大文豪苏轼那首著名的词里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国固然好,但是活着的人没去过,去了的人回不来,所以,它真的好吗?而且,按照生活的经验,越往高处越寒冷,那在天上的天国的温度我们能承受吗?况且,人间虽然充满苦难,却也不乏美好,可以“起舞弄清影”。
因此,中国人信奉宗教也是寄希望于获得现世的利益,企望得到神灵的保佑,为自己的人生带来福祉。汉化佛教的一大特征就是缩短了由现世通向天国的距离,直至讲究顿悟、返心成佛,甚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原生佛教中来世才收获的报应也被中国人改成了“现世报”。而中国本土的道教则干脆把现世的福寿和长生不老作为理想,完全消弭了灵与肉、尘世与天国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