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教文化

第三节 中国的佛教文化

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比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王太子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前485年),后人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传说释迦牟尼因目睹人世间生老病死等各种苦难,遂毅然出家,经多年苦修却毫无收获,后来在一棵菩提树下经过49天的冥思,最终悟出了一个“真理”:世间万物都是因缘(条件)和合而成,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事物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因缘造成的假象,都是“空”。既然如此,人们就不该对任何事物执着地追求,放弃了追求和执着就摆脱了烦恼。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后就开始收徒传教。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说(苦集灭道)”“缘起论”“业报轮回说”等。佛教经典分为经(教义)、律(戒律)、论(教义和戒律的解释)三部分,称为“三藏”,佛家尊称通晓三藏的僧人为“三藏法师”。佛教在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分为许多派别,早期佛教注重个人解脱,称“小乘佛教”;后来发展为强调慈悲普度,故称“大乘佛教”。早期佛教强调以“空”求解脱,故称“空宗”;后来考虑到“一切皆空”会把佛国也“空”掉,于是提出作为世间诸法本原的“识”是真实的,即“万法唯识”,称“有宗”。佛教虽流派纷呈,不外大小二乘、空有二宗。佛教最初只流行于恒河两岸地区,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在古印度各地流传,并向境外传播,向西到希腊、埃及,向南到斯里兰卡,向东入中国,并经中国传入日本、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