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礼与俗

四、礼与俗

要清楚认识礼,我们还需要将礼和其他概念区分开,比如“俗”。“礼”和“俗”时常联系在一起,并称为“礼俗”。但实际上,礼和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明显的区别。“礼”更多指一套被人们所认可、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仪式和规则,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俗”即“民俗”,指特定地域的风俗习惯,更多强调文化的约定俗成性。

“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地的风俗是不同的。《礼记·王制》讲,古代中国的周边称作蛮、夷、戎、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居住方式、饮食习惯、穿着打扮,甚至使用的器物都有所不同,语言不能沟通,爱好习性也不同。比如,东方的“夷”披发文身,吃生食;而南方的“蛮”则额头刻着花纹,走路两脚的脚趾相向,有的人也不吃熟食。可以看出,蛮、夷、戎、狄各有各的生活习惯和地方风俗。

俗出现于上古,而礼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礼源于俗,是对俗的提炼与升华,并赋予了精神内涵。古人提出“因俗制礼”“移风易俗”的观念。“因俗制礼”指,挖掘当地风俗的形式和内在合理的因素,并重新加以整合、升华,注入新的精神和内容,从而能为人民所接受。“移风易俗”出自《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可以看出,改变当地的风俗需要以“礼乐”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