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图书分类

一、古代图书分类

我国在古代就非常重视图书的分类。西汉时期,著名学者刘向奉诏整理和校阅皇家图书,主要工作是订正讹误、编排次序,然后写成正本,最后编订书录。刘向后来把编订的各种书录汇集在一起,称为《别录》,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刘向之子刘歆子承父业继续这项工作,他在《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了《七略》。“略”就是“类”的意思,“七略”是按照图书的性质将其分为七类,包括:辑略(即总目录)、六艺略(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天文、礼法等)、方技略(医、卜等)。其中除了总目录,实际上只有六类,但因《七略》之名,人们习惯上还把它叫作“七分法”。遗憾的是,《七略》后来亡轶,我们只能从《汉书·艺文志》中了解其大概。刘向父子因此被视为中国图书分类和目录学的开山鼻祖,也是我国最早的古籍校勘专家。

晋代学者荀勖提出了四分法的观点,四个部分的内容经过后世的调整,至隋代最终确定为“经、史、子、集”,而佛、道两类则不列入四部之内。至此,中国古代图书的四分法正式形成,一直被沿用至近代,清代的《四库全书》、20世纪20年代的《四部丛刊》都是按照这个分类法编辑的。经部是正统的儒家经典,以及研究和解释这些儒家经典的著作;史部是史书,也包括研究、评论史书的作品;子部是儒家之外诸子的作品,也包括未被列入经部的儒家作品,内容涵盖政治、法律、军事、农业、医药、算术等方面;集部是文集,主要是历代作家的诗、词、曲、赋、散文等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