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视域下的周瘦鹃生活美学研究》简介
《江南文化视域下的周瘦鹃生活美学研究》这本书是由李斌著创作的,《江南文化视域下的周瘦鹃生活美学研究》共有42章节
1
江南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
主 编 田晓明 副主编 路海洋 学术支持 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 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
2
文化抢救与挖掘: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江南文化研究论丛”代序
田晓明 世间诸事,多因缘分而起,我与“大学文科”也不例外。正如当年(2007年)我未曾料想到一介“百无一用”的书生还能机缘巧合地担任一所百年名校的副校长,也从未...
3
目录
目 录 江南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 文化抢救与挖掘: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江南文化研究论丛”代序 绪 论 从文学的聚焦到生活的投眸 第一节 文学价值的...
4
绪 论 从文学的聚焦到生活的投眸
周瘦鹃(1895—1968)(图1)原名祖福,字国贤,笔名怀兰室主、紫罗庵主人等,江苏苏州人。历任上海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的编辑和撰稿人,其间主编《申报...
5
第一节 文学价值的体认
人们对周瘦鹃的印象大多来自对他的文学价值的评价,这种文学评价经历了从遮蔽到祛蔽的过程。范伯群《礼拜六的蝴蝶梦——论鸳鸯蝴蝶派》、余夏云《雅俗的对峙:新文学与鸳鸯...
6
第二节 生活形象的转化
伴随着对周瘦鹃文学价值的重估,以“人”的视角而不是“政治”视角来做文学评价的趋势悄然出现。以范伯群为代表的“苏州学派”通过梳理和研究鸳鸯蝴蝶派作家作品得出“俗文...
7
第三节 思路框架的设计
20世纪20年代的周瘦鹃就被时人以“弹泪吹花笔一枝,灵心灵肺贮相思。江南金粉胭脂梦,都入周郎绝妙辞”[15]的诗句加以赞颂,诗中提到了江南文化对周瘦鹃文学创作和...
8
第一章 站在江南生活美学传统延长线上
何谓生活?李泽厚的定义是:“一切既定的程序、结构、逻辑以及语言、思维都是从这个‘合理性’的活生生的经验生活中涌现和产生出来的。”[1]美学是一种世俗人情、生活享...
9
第一节 生活美学的源与流
审美思维总是潜藏在人类生活和审美文化的细枝末节中,并逐渐演变成族群的美学精神而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传承。江南生活美学从传统生活美学发源而来,要厘清江南文化传统,需...
10
第二节 诗性的鹃式生活
1924年,北京大学“审美学社”成立,提倡日常生活审美化。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张竞生等人提出“生活艺术化”观点。美学家朱光潜专门论述过“人生艺术化”问题:...
11
第三节 生活美学的高雅派
范伯群从现代文学史的完整性上提出“雅俗融合”之观点,“新文学的主流作家以‘为人生’与‘中国向何处去’等探求为己任;而通俗作家则侧重于为‘乡民市民化’等现代化工程...
12
第二章 至情至纯 以家为本:家庭生活美学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社会肌体的健康、稳定及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家庭细胞维持和决定的。[1]家文化是社会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家庭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家产为...
13
第一节 重情而顾家的“暖男”
家庭生活美学离不开一个“情”字。只是这个“情”不是反抗社会、家庭压抑的“情欲”,而是适应、顺从家庭生活的“亲情”。不少“五四作家”主张解放情欲,并以此为武器向旧...
14
第二节 苦难生活炮烙出的家本意识
小市民是城市中那些收入位于中等或者中下阶层的人们[34],周瘦鹃的原生家庭正是“小市民”家庭,他的父亲在轮船招商总局招商局当会计,属于贫穷职员。他的母亲则无固定...
15
第三节 德莫大于和的家风
在上海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中,绝大多数时光都用在构建外向型社会关系网络的书信往来与沙龙聚餐上,留给构建内聚型社会关系网络的私密时光十分有限。[49]周瘦鹃却相反,...
16
第三章 勤勉通达 以美超越:职业生活美学
广义上的“职业”就是指进行社会分工的积极参与,运用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为社会所带来的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的财富,并从中获得自己应得的报酬,作为个人物...
17
第一节 勤勉敬业的工作态度
年轻时的周瘦鹃相貌俊秀,“貌韶秀,殊勿称其年”[4] ,着装也比较时髦,在一张画家丁悚所作的素描中(图9),周瘦鹃穿上西装,打上领结,墨镜也换上了带长链子的时髦...
18
第二节 圆融通达的学习意识
江南文化自古以来就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区域文化。兼容并包,开放善纳,是江南文化最具优势的特质之一,“早在勾吴发端时期,这种文化就显示出善于接纳异质文化的端倪,这...
19
第三节 以美超越的审美境界
吕荧认为:美是生活本身的产物,美的决定者,美的标准,就是生活。凡是合于人的生活概念的东西,能够丰富提高人的生活,增进人的幸福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51]职业无...
20
第四章 天人合一 遵生重道:旅游生活美学
旅游作为人的一种身心自由的有目的性的生命体验活动,是人的自我回归并体验其本真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体现出人基于对美的追求和企慕之上所释放出的生命对于自由的渴望与...
21
第一节 舒心解忧的山水审美
有人说周瘦鹃性格乐观开朗,胸襟豁达开阔[3],但他真是乐观开朗之人吗?1926年,一位作者在一首诗中描写周瘦鹃的形象:“瘦骨傲霜篱菊白,鹃声啼月海棠红。鹤伴梅花...
22
第二节 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在游历自然的旅途中,周瘦鹃将自然作为陶冶心灵之物,享受着天人合一的平和与愉悦。在青山绿水的荡涤下,被蝇营狗苟、追名逐利的欲...
23
第三节 生生不息的生命美学
古人“四时养生”既是生态观念,也是生活美学。人们只有与自然生态相依相融,才能存于天地之间。旅游将自然美景与生命延续接通,形成生生不息的生命美学。何为生命美学?潘...
24
第五章 栽花莳草 身体力行:劳动生活美学
苏联美学家叶果洛夫1974年首次提出劳动美学的概念。他指出,劳动美学注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机器,是生产的主体——劳动者,是他的需要。他认为劳动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
25
第一节 花花草草的爱好
蒋孔阳认为:“美这种社会现象……它是从生活的本身当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美,就必须像生活本身一样,是具体的、感性的……因此,美不仅以人们客观的...
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劳动者
新中国成立后,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再到开展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都显示出社...
27
第三节 新劳动塑造新面貌
在种花植草的园艺劳动中,周瘦鹃重拾了生活的诗性。他的居住环境不再是拥挤嘈杂的市井,工作环境不再是散发石墨味的印刷厂和狭小逼仄的报馆,交往环境不再是灯红酒绿的餐店...
28
第六章 海上繁华 心灵故园:城市生活美学
“城市一直是小说家们的领地。”[1]与周瘦鹃的写作和生活有关的两座城市就是上海和苏州。1843年开埠的上海迅速发展为中国与东亚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国际都会,并形成...
29
第一节 告别摩登上海
海派文化的特点是开放、创造、多元,不故步自封、不排斥时尚,周瘦鹃和他的市民大众文学事业都受到了海派文化的深刻影响。陈建华这样分析周瘦鹃与海派文化的关系:将消闲与...
30
第二节 定居风雅苏州
按中国人买屋置地的传统,周瘦鹃在上海一直没有买房,因此上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周瘦鹃工作后为何不在上海买房呢?有研究者指出,当时比较有名的“头等文人”著述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