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江南生活美学传统延长线上
何谓生活?李泽厚的定义是:“一切既定的程序、结构、逻辑以及语言、思维都是从这个‘合理性’的活生生的经验生活中涌现和产生出来的。”[1]美学是一种世俗人情、生活享受,“审美并不仅仅被视为是超日常的,它同样也是依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轨迹的”[2]。生活美学的概念众多。薛富兴认为:“美学应当以大众现实美学现象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以造福大众的现实生活为最后目的。换言之,大众现实生活既是其起点,也是其归宿。”[3]仪平策认为它是“将美的始源、根柢、存在、本质、价值、意义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美学”[4]。刘悦笛认为“‘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5],在一切事物都趋向于“审美化”“文化化”乃至“博物馆化”的“美学物化”的走势下,强调审美与生活之间的本然关联成为大势所趋[6]。大致来说,生活美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回到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7];二是关于生活的美学,主要包括研究人类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审美和艺术的美学,如服饰美学、饮食美学、建筑美学、休闲美学等。
“生活美学”是中西方同时兴起的美学思潮。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审美活动是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开展生活美学研究。从宗教学角度切入的如马丁·路德、加尔文,从哲学角度切入的如胡塞尔、许茨、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费瑟斯通、布尔迪厄、杰姆逊、韦尔施、丹尼尔·贝尔、德赛都等,从社会学角度切入的如马克思、恩格斯等,这些研究属于“本体论”普通美学。从人类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的审美和艺术角度开展美学研究,强调淡化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注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互融合[8],正在成为趋势。刘悦笛致力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研究,将它归纳为十个层面,从首至尾,天气时移的“天之美”—鉴人貌态的“人之美”—地缘万物的“地之美”—饮馔品味的“食之美”—长物闲赏的“物之美”—幽居雅集的“居之美”—山水悠游的“游之美”—文人雅趣的“文之美”—修身养气的“德之美”—天命修道的“性之美”[9]。诚如刘悦笛所言,“生活美学”的建构在中国是深深植根于本土传统之上的一种美学新构[10]。把握生活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生活美学“本土性”的探掘,成为中国生活美学研究的未来趋势。当代江南文化研究成果集中于经济领域,较为忽视文化资源与文化发展,有些研究即使涉及文化层面,也偏重于介绍消费文化、时尚文化,忽视江南文化传统研究。[11]江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关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做派的美学化思考与实践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