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江南城市

第三节 赋能江南城市

文学景观作为文学作品人物活动的虚拟景观和文学描写的实体景观,是构建富于美学价值的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途径。金克木最早倡导从地域角度研究文学艺术。后续学者探讨地域环境对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的精神特征、表现内容和美学意蕴的影响。从体验经济角度探讨文学与旅游的关系,阐述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形态和特有的吸引力及品牌塑造路径。研究对古代著名文人的文学景观资源搜集较为充分,而对近现代、当代文人的文学景观的旅游开发的资源整理和品牌形象建设比较薄弱。厚古薄今式的文学景观研究不利于充分盘活文学景观资源对旅游的促进作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西方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上,对于近现代甚至当代文人的文学景观开发已经走在了前面。在理论上,他们在文化旅游的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架构上都比较先进和成熟,如美国学者麦金托什(McIntosh)与格罗特(Gebert)提出了“旅游文化”概念。在实践上,一是近现代的文学景观开发更多,二是文学景观开发更加充分,群众基础也更好,一些原本不起眼的景观都被成功开发,如《指环王》作者托尔金住过的旅馆房间被命名为托尔金房间。《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常来的咖啡店Majestic Café成为游客打卡胜地。文学景观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起到赋能创意城市建设之功。

当前文学景观的研究主要探讨地域环境对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的精神特征、表现内容和美学意蕴的影响。陆草研究近代文人的景观分布状况得出:近代七大文化区各具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于汉学、小说,文风恢宏而富赡;杭州湾地区长于史学、诗词,文风雄深而清奇;桐城以散文胜,沉练而雅洁;皖南以经学胜,醇厚而质实;湘江地区以哲学、诗文胜,劲悍而朴茂;闽江口地区以翻译胜,博洽而峥秀;珠江三角洲地区偏重政治,激切而雄诡。[49]这种研究依据景观来考察文学的中心议题,如文学的渊源地,文学与文化中心的景观分布关系等。文学景观还包括文学中展现的区域,如杨霖研究清代“游草序”后指出,序与游者、文学与景观相联系,客观展现出了清代文人的旅游状况及所游之地的景观视域。[50]文学景观主要包括:一是文学家景观分布的历时演变,可以考察文学盛衰与文化变迁之关系,能有效阐释文学演变的文化动力;二是文学作品的空间意象,可以考见文学家的创作动因;三是文学家与居住地文学群体的互动,可以发现一时一地的文学好尚之于文学演变的意义。[51]

与文学景观不同,“生活景观”来自“景观教育”的概念,我们取其对应的“生活居住地”的意义,重心并非完全放在景观位置上,而是综合了景观学和文化学,指文人的生活和景观的结合。具体来说,是文人的日常生活的变化与景观位置的变迁的对应关系的折射。文人的“生活景观”包括文人的“生活居住地”及求学、交往、游玩的等活动地点的总称。江南文人对所居城市的意义,并不只体现于他在文学创作中对这座城市的诗情画意的描绘,也体现于他外在的创作过程——城市生活中。街巷、学堂、小镇、公园这些普通的景观,因为与江南文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接触而晕染上独特的文化底色。这种文化底色既不同于远古历史人物身上的辉煌色彩,富有贴近当代的亲和力,也不同于市井普通百姓身上的单调色彩,包孕从传统而来的雅致情趣。以周瘦鹃为代表的“江南名士”在开展清隽雅致的文学创作之余,也同时营构着尚雅求精的生活美学,在苏州的街巷坊桥处留下了独特的文人韵致。他们留下的故宅、旅行的足迹、履临的景观正是“苏州故事”的最好素材。江南文人的生活故事与城市景观耦合而成的“生活景观”,因其蕴藉了文人的冲淡、风雅的生活美学,从而与当代城市公众间建立了新的文化连接,为烟火味的人文城市的开发提供美学唤醒的新路径。

江南文人是江南城市品牌建设的宝贵财富,然而这些财富却没有完全变作江南城市品牌建设的现实资源。以文物古迹、商贸集市、广场、纪念馆、博物馆等“硬景观”的建设作为开发方向,“硬邦邦”的人工景观隔离了江南文人与城市人群的情感交流。而且,在城市景观开发中,偏重于保护、修缮具有悠远历史的文化遗产,如古代文人故居、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等,而现当代文人的纪念性景观无觅处,有厚古薄今之嫌。江南一地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都涌现出众多温文尔雅、博学尚读的文人。古代有元朝的黄公望,明朝的袁了凡,清朝的沈复、李渔,近现代有周瘦鹃、范烟桥、程小青等,当代有叶兆言、苏童、陆文夫、格非、余华、范小青、金庸等。苏州更是市民文学作家大本营,周瘦鹃、范烟桥、程小青、包天笑、顾明道等在苏州街巷间留下的故宅、活动的场址皆具有高纯度的文化意蕴和高前景的旅游价值。在文人资源的利用方面,以学术性的史料整理、典籍出版居多,而少有从史料中提炼、遴选、创作的故事集的整理与出版。在“故事”的创作与开发上,依托影视为舞台、流量明星为载体的虚幻故事居多,不足以体现城市的文化厚度。如何从“遗产景观”走向“生活景观”,接通江南文人与当代人的心灵,实现文艺资源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仍是江南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艺术与生活的现代分家之前,压根儿就不存在什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因为日常生活本身就包含了审美化;或者反过来说,审美化就蕴含在日常生活实践之中。[52]文学艺术家有着敏锐的感官系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不会停止感性的探索,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体觉、心觉中敏锐地捕捉、凝聚和强化、提升那些诗意的、审美的成分,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生活。[53]周瘦鹃等江南名士亦如此。他们面对美景时常常“由情思得发,故得境界。情景交融,故得美感”[54]。审美化的旅游生活对应着文人们风雅冲淡的生活美学,独特的“赋诗”“意会”“适时”的旅游方式为当代人品玩城市景观提供了蕴藉诗性的审美视角。他们的生活居住地多位于静谧街巷,毗邻古典园林,尽显悠闲散淡的韵味。徐碧波家由光福迁到城中,先是居住于道堂巷小市桥旁,后定居在宁谧的慕家花园。范烟桥住在城里的温家岸,他在一篇旧文中描绘了这座清雅小院:我家有院,又假山数垛,颇嵌空玲珑,有池虽天旱不涸,有榆树不可合抱,其他梧桐、腊梅、天竹、桃、杏、棕榈、山茶,点缀亦甚有致。名士的风雅生活附丽于居住地中,使得江南生活美学获得景观依托。与遥远得看不清面影的古代士子生活相比,江南名士的生活与可感可触的居住地的结合成为接近、贴合当代人的生活品味与审美想象的活态生活景观,创造出传扬江南风雅神韵的独特的“城市修辞话语”。

江南名士的居住地与踏青寻秋的游历活动造就了文韵昂扬、诗意盎然的登高之游、美食之游、园林之游等特色旅游路线。只是这些名士精选的旅游路线今大多已不存,如何复苏倒成了城市旅游新课题。以赵眠云为例,他曾坐船从广济桥到木渎天平山登高,一路走一路玩,好不惬意。但20世纪70年代,因广济桥下的水闸关停,所以画舫就没了,部分游船移至山塘街,广济桥通往木渎的水路航线从此消失。赵眠云记载的木渎“栖星桥”现已不见。这条“画舫路线”从山塘街经胥口到木渎,“栖星桥”可能是灵岩山前的平桥。地方政府如能恢复这条线路,或为这条“名士之路”立牌标识,不正是激活名士审美内涵、打造新的文化地标的好做法吗?江南名士的“生活景观”不只是“零散地点”,而是可以结合周边景观环境、与诸多商业形态整合成“文化地带”,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构建江南名士场景式的商业旅游新模式。如面向中小学生作文爱好者群体,以重走名士旅游路线为主题,将旅游踏访与江南名士的作文技法传教相结合,打造彰显崇文特色的“作文之旅”;或依托江南名士就餐过的餐饮门店景观,以江南名士的美食故事带动美食消费,开发江南文人美食之旅等,塑造创意旅游品牌形象。

在城市的开发中,“故事”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导演、剧作家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在《故事》一书中解释了什么是“好故事”。“好故事”就是理性和非理性的联姻,是对人生的真实比喻,要让观众信以为真。好故事充满动感和节奏。[55]江南城市品牌建设的“故事化”是将“故事”的构思、情节、人物等融入城市景观中,赋予具体景观以独特的人文意义,增强城市对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城市故事”的“讲述主体”主要包括城市形象宣传片[56]、报纸[57]、电台[58]、电影[59]、出版社[60]等。“城市故事”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的总称。城市的故事化不是对城市历史的重述,不是讲述城市的历史,而是提炼城市中的人的故事并将之融入具体景观设计之中,使得人们在城市的行走变成寻找、契合、融入“故事”的过程。研究者们借鉴罗伯特·麦基从文学创作角度对故事的“冲突”性的重视,将“城市故事”理解为对城市里的人经历的各种冲突的艺术化、剧情化表现,将“城市故事”等同于“影视剧故事”。或者,与之相反,有研究者认为,“城市故事”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艺术化的提炼和虚构。对于江南城市品牌建设而言,适合的故事不能只是影视剧里的艺术典型或现实世界里的普通人的故事,而应包括历史时空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的故事。这些人是经过历史考验过的城市个性和精神的最佳载体,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一座城市历史的和现代的感性地带,融汇了城市经历和变迁,是城市生活和历程的印证,是城市活的灵魂。[61]对有代表性的江南名士的故事与现实景观的有机整合,是传达城市个性、精神和内涵的有效路径。

江南名士在苏州学习、执教的学校很多,郑逸梅求学之所为苏州长元和公立第四高等小学堂、江苏省立第二中学、江南高等学堂。徐碧波求学之所为光福西崦小学(现光福中心小学);郑逸梅执教之所为苏州附中。范烟桥执教之所为吴江八坼第一小学兼八坼女子小学、吴江县第二高等小学、第一女子小学。程小青执教之所为东吴大学附中、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这些学校背后隐藏的是江南名士努力且机智的求学故事。徐碧波10岁时跳级上二年级。他读书聪明,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他的老师是个老学究,有一次,教师即席以康煕皇帝当年圣恩寺题词“松风水月”四字,命为缀法题,徐碧波马上答句:“风吹松其枝动,月照水其形圆。”教师当即批“敏妙”二字,以资鼓励。11岁那年新春期间,西崦小学教师们在本镇旱桥弄口,开设了家春联铺子,附设春灯谜,徐碧波也在其间试猜灯谜,如:“非同鸟”打一古人名字,他就猜中为“司马相如”;“操奇计赢”打国名,他思忖良久,居然猜中为“意大利”;又如“梦花郎复活”猜地名,他猜出谜底“江苏”,也对了。诸如此类,共计猜到了近10条,诸位师长都抚摸着他头顶,赞为早慧。他带了许多赠品回家,母亲问得情况后,竟高兴得声泪俱下。13岁那年,徐碧波以总分第一从西崦小学毕业,并领得最优等文凭。冯校长的弟弟及班主任孙老师特地与他于校园之牡丹亭畔合影留念,旁边有一株玉兰树,掩隐扶疏于曲廊碑文之次,风景佳绝。徐碧波将此照片保存了几十年。当下这些地点大多未加以标识,于景观而言,失去了与江南名士的精神交通的良机,于城市而言,失去了传扬诗性智慧的江南文化的契机。我们应当通过塑像、立牌、树屏等标识的方式,将名士文化嵌入城市“肌理”中。依据江南名士的工作、写作、生活的路线开发“诗化山水之旅”“江南美食之旅”“苏派盆景艺术之旅”“崇文重教之旅”“职场体验之旅”“古典和现代园林之旅”等特色精品旅游路线,通过“诗与远方”主题的出版作品、“直播电商”主题的社交媒体产品、“鸳蝴文创”主题的周边产品的旅游产品塑造,进而增加旅游路线的附加价值和多元体验。

针对当前对江南名士的学术研究富裕,而与大众认知衔接的通俗研究不足的现实,应组织动员文艺界、媒体界、文创界力量与学术界力量开展协同耦合,以爱情故事、交往故事、尊师故事、廉洁故事、孝顺故事、励志故事等为主题,创作出版一批既有学术分量又通俗易懂的散文类、史传类、小说类的“故事类”作品,通过将深藏书斋的学术资源变作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资源,从消费者认知的层面为江南名士“生活景观”的商业化运作夯实市场基础,从故事创作的层面为以江南名士为主题的影视剧、文创产品、旅游产品的开发储备内容资源。正如我们不能设想人们在不了解李白的诗篇时还会对李白笔下的景观充满向往一样,作家作品如果不能为人们阅读、观看、认知与记忆的话,他们留下的生活景观就很难激发那种只有在认知充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的情感联动与心理共鸣。是以我们应当抓住特定节庆或时段的契机,经由印刷媒介、社交媒介、智能媒介、复合媒介、富裕媒介(rich media)为载体,借助系列形式播出或出版以江南名士的成长经历、生活美学、文化阅历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文艺作品,通过多元化、系列化、定期化的传播动员巩固江南名士在大众心中的认知地位。只有积极开掘文学资源,大力打造旅游创新线路,让城市游历和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文学底蕴和街头景致互相嵌入,文化影响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底蕴深厚、积淀浓郁的江南文化资源才能真正化作推动江南城市发展的强劲能源。

【注释】

[1]王中忱:《作家生活史与文学史的交集:从几封作家书简谈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2]贾植芳:《反思的历史 历史的反思: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而序》,载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第2-3页。

[3]张宝贵:《中国生活美学的来路与去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22日,第4版。

[4]王晖:《周瘦鹃散文简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毛乐耕、陈朝华:《论周瘦鹃散文小品的艺术风格》,《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6]鹃:《洞庭山》,《乐观》1941年第7期。

[7]周瘦鹃:《姑苏书简》,新华出版社,1995,第291-292页。

[8]同上书,第238页。

[9]周瘦鹃:《姑苏书简》,新华出版社,1995,第271页。

[10]陆文夫:《吃喝之道》,载《美食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第247页。

[11]陆文夫:《姑苏菜艺》,载《美食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第218页。

[12]周瘦鹃:《姑苏书简》,新华出版社,1995,第173页。

[13]瘦鹃:《紫兰小筑九日记》,《紫罗兰》1943年第4期。

[14]瘦鹃:《紫兰小筑九日记》,《紫罗兰》1943年第4期。

[15]傅谨:《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文艺研究》2007年第9期。

[16]陈去病:《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353页。

[17]余怀撰:《余怀全集》(下),李金堂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376页。

[18]燕都曲隐:《红氍毹》,《申报》,1927年10月24日,第11版。

[19]江南顾九:《西昆杂忆》,《申报》1921年11月29日,第18版。

[20]周瘦鹃:《回首当年话昆剧》,载范伯群主编《周瘦鹃文集:散文卷》,文汇出版社,2011,第62页。

[21]瘦鹃:《云霞妍唱记》,《上海画报》1926年3月10日,第2版。

[22]鹃:《志远东之昆剧与徐园之书画》,《申报》1925年2月27日,第17版。

[23]江南顾九:《西昆杂忆》,《申报》1921年11月29日,第18版。

[24]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第154-155页。

[25]钝根:《本旬刊作者诸大名家小史》,《社会之花》1924年第1期。

[26]周瘦鹃:《回首当年话昆剧》,载范伯群主编《周瘦鹃文集:散文卷》,文汇出版社,2011,第62页。

[27]邱睿:《袁寒云的戏剧人生》,《华夏文化》2009年第2期。

[28]周瘦鹃:《关于花的恋爱故事》,载范伯群主编《周瘦鹃文集:散文卷》,文汇出版社,2011,第161页。

[29]周瘦鹃:《禾游小记》,载《周瘦鹃游记》,上海三联书店,2019,第36页。

[30]芮和师、范伯群、郑学弢等:《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第170页。

[31]瘦鹃:《挽袁寒云盟兄》,《申报》1931年4月26日,第17版。

[32]江南顾九:《西昆杂忆》,《申报》1921年11年29日,第18版。

[33]孤洁:《昆剧谈(上)》,《申报》1921年8月27日,第18版。

[34]凤兮:《詠霓曲社彩排志盛》,《申报》1929年10月18日,第17版。

[35]朱耐根:《京昆绝大之关系(下)》,《申报》1928年3月22日,第17版。

[36]孤鸿:《昆曲丛话》,《申报》1921年10月28日,第18版。

[37]鹃:《志远东之昆剧与徐园之书画》,《申报》1925年2月27日,第17版。

[38]周瘦鹃《回首当年话昆剧》,载范伯群主编《周瘦鹃文集:散文卷》,文汇出版社,2011,第62页。

[39]周瘦鹃:《姑苏书简》,新华出版社,1995,第18页。

[40]同上书,第302-303页。

[41]谢柏梁、屈桂林:《昆苏融通归“然境”》,《艺术百家》2005年第5期。

[42]包莉:《昆曲字音理论对于流行演唱的启示》,《音乐时空》2015年23期。

[43]周瘦鹃:《十五贯》,载范伯群主编《周瘦鹃文集:散文卷》,文汇出版社,2011,第66页。

[44]冀洪雪:《苏剧现状与前景的思考》,《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45]周瘦鹃:《十五贯》,载范伯群主编《周瘦鹃文集:散文卷》,文汇出版社,2011,第66页。

[46]罗荪:《论鸳鸯蝴蝶派对戏曲的思想影响》,《光明日报》1963年12月3日,第3版。

[47]慕容文静:《试谈〈秋海棠〉等戏的思想倾向》,《上海戏剧》1963年第7期。

[48]范伯群:《周瘦鹃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9]陆草:《近代文人的地理分布》,《中州学刊》2000年第3期。

[50]杨霖:《清代“游草序”:地理视域与文人心理空间的再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51]潘德宝:《文学地理走进新体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节点与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

[52]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351页

[53]杨岚:《从〈闲情偶寄〉看中国传统日常生活审美中的文人情趣》,《美与时代》2010年第7期。

[54]孟东生、王蕾:《流动之美:从中国古典美学角度浅谈古代文人之意与亭楼景观之境的契合》,《艺术与设计》2008年第3期。

[55]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第38页。

[56]李思媛:《城市形象建构中的故事化叙事研究》,《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0期。

[57]王雪峰:《讲好地方故事,繁荣城市文化》,《新闻战线》2021年第9期。

[58]卞海峰:《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 雕刻城市形象》,《中国记者》2016年第6期。

[59]唐一歌、牛梦笛:《如何用电影讲好中国名人故事》,《光明日报》2017年1月11日,第5版。

[60]童伟中:《城市出版社要讲好城市故事》,《中国出版》2017年第14期。

[61]秦德君:《要多点“城市故事”》,《决策》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