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画江南风物
周瘦鹃是江南文化的不遗余力的宣传者,他的游记散文收藏了江南文化的清隽秀美,“苏州文化的灵山秀水给予作家无限的灵感,作家充满深情的描述又使苏州更具迷人的风采”[4],“秀美的江南园林和山水,多彩多姿的异卉和奇花,这又使他的文笔似带露折下的花枝一般,清新异常”[5]。离开上海前两年,周瘦鹃还在杂志上撰文宣传洞庭山,以充满感染力的洗练笔触介绍了洞庭山在苏州的地理位置以及特产东山的杨梅、白沙枇杷,并以苏州闺秀张紫蘩的咏洞庭山的竹枝词作结,寥寥不到百字展现了充满魅力的洞庭山形象。[6]这些饱蘸他丰沛人生阅历、文学素养与艺术体验的文字,写活了江南的神韵,讲好了江南的故事。
图25 石家饭店
周瘦鹃喜好旅游,足迹主要围绕苏州本地和附近的无锡、宜兴、扬州、上海,略远一点也就是浙江、安徽、江西、广东,这个地域正是江南!他对江南景观的探寻、体验与书写是对江南文化传播的一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周瘦鹃从“遍游江南”改为“精游苏州”。在他的笔下出现的苏州景观有石湖、天镜阁、余庄、行春桥、上方山、拙政园、石家饭店(图25)、虎丘、香雪海、双塔、寒山寺、东山、西山、山塘、狮子林、玄妙观、护龙街、胥门、白莲寺、圣恩禅寺、马驾山、神仙庙、宝带桥、沧浪亭、林屋洞、显庆禅寺等,他将一路行来的所见所思行诸笔端,贡献出一条赏游苏州的美丽线路。周瘦鹃对苏州景观的特征把握十分细致。他在《紫兰忆语》中夸奖石湖不比西湖差:杭州的西湖,名闻世界,而苏州的石湖,实在也不在西湖之下。这是对石湖景观的充分肯定。游览拙政园时,他在《观莲拙政园》中写道:秋雨秋风时节,可听残荷上淅淅沥沥的雨声。他找了另外一个听觉的角度来展现拙政园的美,拙政园的诗意盎然而出。在《访古虎丘山》中,他在致爽阁陈设的一套明式家具上啜茗坐谈,景物的体验感油然而生。周瘦鹃写作时极具“读者思维”,用富于体验感的细腻文笔,精心选择景观视角,令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此用心,苏州景观焉能不在他的笔下大放异彩?
周瘦鹃亦是苏州文化的宣传者。在写给居住海外的女儿周瑛的信中,他从海外人对苏绣的赞美写起,热情赞美了苏绣之魅力:
这十余年来,苏绣曾为祖国作出很大的贡献,不管是家常实用品也好,艺术欣赏品也好,车载舟运,远涉重洋,也有送上飞机,凌空而去的……瑛儿,你是一个中国人,听了千万里外这些热情洋溢地赞美祖国新成就的话,难道竟不以为意,无动于中吗?而我这七十老人,却往往因此而激动得淌下眼泪来。[7]
周瘦鹃笔下常常出现苏州美食。如他对常熟虞山王四酒家的鸭血糯赞不绝口,“我们到兴福寺中略略一看,觉得无可留恋,就到寺前王四酒家去就餐。楼上的十多个桌子,一霎时就给我们五十一人站满了,有夫妇二人一组的,有三四人一组的,也有五六人一组的,我的一组却有七人之多,吃了六菜一冷盆,一盘甜点鸭血糯。又要了三斤桂花酒,这和鸭血糯同是王四酒家的著名出品。我于酒酣耳热之际,又来了一首诗:‘形势当前灿如霞,佳肴旨酒尽堪夸;老来蔗境甜何似,血糯亲尝王四家。’我本来爱好甜食,今天吃了这鸭血糯,觉得分外的腴美甜蜜”[8],此乃对王四酒家菜品的直接宣传。1959年国庆期间,周瘦鹃和家人们一起去拙政园观灯,晚餐在东园食堂。周瘦鹃亲自找到东园的主任,订了一桌和菜,家人济济一堂其乐融融,他生动地记载了当时吃饭的情形:
我一看手表已是六点三十分钟,心想我们的殿后部队也该来了,先头部队怎能远离岗位,合该赶快前去会师;于是即忙拉着你继母,从人丛中挤到东园食堂前面去。这时茶座上早已客满,坐无隙地,那长流水似的游客,还是连续不断地从东园大门外涌将进来。后来听说这一天卜昼卜夜的游客,超出了二万大关,打破了拙政园十余年来的记录。我们俩伸长了脖子,东张西望,好容易望到了七点多钟,才见我们的殿后部队又分作三批先后到达,一点人数,连我们两个恰是一十四口,这时长幼咸集,皆大欢喜。我按照着先吃夜饭后看灯的预定计划,把他们带到园主任特地代为安排的一间客室中去,作为我们的临时食堂。三代人围着一张大圆桌团团坐下,这夜可巧是农历九月十五日团圆夜,我们三代十四人倒也可以算得吃一顿团圆夜饭了。[9]
东园食堂现已不存,但假使东园新开了饭店,周瘦鹃全家赏灯吃夜饭的故事是可以为其品牌塑造所用的。此外,松鹤楼也与周瘦鹃有着密切的关联。陆文夫曾说:“周先生每月要召集两次小组会议,名为学习,实际上是聚餐,到松鹤楼去吃一顿”[10],“我们常常相约去松鹤楼‘尝尝味道’”[11]。餐馆不只是周瘦鹃的吃饭之所,也是他的生活美学展现之所。他的宣传为这些餐馆注入了隽永优雅的文化风采,也为当下江南菜系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我们有“红楼菜”“昆曲宴”,为何不能有“文人菜”?周瘦鹃的日常饮食既合乎江南人的清淡自然的口味,又蕴含丰富的江南饮食文化。周瘦鹃在紫兰小筑请法国客人汪德迈吃的江南点心足显江南文化重精细的特点:“我从茶几上一个银盆里取了一块脆松糕送到他手上,说:‘这是苏州著名的糖果店采芝斋的出品,请尝尝,风味如何?’汪先生剥去果纸,吃得很快,咂着嘴连连道好。”[12]1943年,周瘦鹃在紫兰小筑小住九日,九日内的菜食各有特色[13](表3)。
表3 1943年周瘦鹃回苏居住期间饮食一览
周瘦鹃对其中不少菜有独到点评,如对邹荆庵家的豚蹄赞不绝口:入口而化,腴美不可方物,他如敷美鲈脍,昔张季鹰尝食之而思乡。[14]这些点评完全可作江南菜系的广告语。周瘦鹃吃过的江南菜,不仅见证了他从上海到苏州的数十年工作与生活,而且如果开发成“鹃式菜谱”,或成“老字号”餐饮焕新的创意和江南旅游文化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