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花莳草 身体力行:劳动生活美学

第五章 栽花莳草 身体力行:劳动生活美学

苏联美学家叶果洛夫1974年首次提出劳动美学的概念。他指出,劳动美学注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机器,是生产的主体——劳动者,是他的需要。他认为劳动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劳动过程本身的美,其次是劳动工具和生产境环的审美价值,是采取包括工业品艺术设计方法在内的各种不同方法,从而在人们活动的产品中所达到的实用性和美的结合。他提出劳动美学的目的是促进劳动中的创造性原则的巩固和发展,有助于保护健康和丰富个人的思想情感[1]。国内劳动美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劳动与审美的发生及主体的发展,劳动的美学性质,劳动活动对于劳动者的美学价值;(二)劳动美学的对象、范围及研究方法,劳动美学思想的源流及学科进展;(三)现代工业劳动的审美特征、美学与经济学的统一;(四)个体劳动活动的快适性、愉悦性、审美性;(五)群体劳动的和谐性、劳动管理形式的艺术化;(六)劳动者与对象时空环境和审美关系,劳动环境的审美化;(七)劳动过程中创造性、自由程度的提高;(八)企业劳动文化审美塑造的可能性、条件特征及社会意义,等等。[2]洪凤桐从劳动美学的角度把劳动过程分解为三个层面——心理—意识层面、组织—管理层面、对象—工具层面。其中,心理—意识层面,是劳动过程的内在表征,也是决定劳动过程美丑性质的主要标志。这一层面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如价值标准,趣味追求,理想图式等等,核心是情感问题。劳动过程的组织—管理层面,是由劳动的社会化性质与劳动分工发展所决定的。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其实践功能是降低成本,协调关系,优化产品,提高效率。对象—工具层面,是劳动过程中最富于物质实体性的层面,其中包括劳动对象和以工具为主体的劳动资料,同时也包括劳动产品。这一层面,深刻而鲜明地体现着劳动主体的本质力量,是劳动主体的本质在时空序列上的展开形式,是环绕劳动主体的物质环境。[3]

劳动美学包括劳动过程中与对象空间环境的关系,劳动组织和社会心理环境,劳动者自身生命活动审美情感化。劳动美学的逻辑起点是劳动,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基元。人通过劳动,不仅把劳动本身创造成为审美活动,把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创造成为审美对象,而且也把人自身创造成为审美主体。新中国成立后,周瘦鹃才开始真正从事园艺劳动。在社会主义劳动美学的影响下,他借助栽花莳草的园艺劳动表达自己做好了身份转化的准备,并且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获得了他心之所系的新身份——社会主义劳动者。尽管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但具有身份转变标志意义的劳动还是“园艺劳动”。从一位伏案倦首的劳心者变为物色畦间的劳力者的过程中,周瘦鹃的劳动生活美学得以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