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 周瘦鹃等人的苏州生活居住地
一、周瘦鹃在苏州
(一)介绍
周瘦鹃(1895—1968),原名周国贤,现代作家,历任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编辑,并先后主编过期刊《礼拜六》《紫罗兰》《半月》《乐观》及《申报》副刊《自由谈》,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曾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名誉副馆长、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处长。家贫少孤,6岁丧父。靠母亲的辛苦操作,得以读完中学。中学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此后,一边写作,一边以相当大的精力从事园艺工作,开辟了苏州有名的“周家花园”。周恩来、叶剑英、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多次前往参观,许多外国朋友也不断登门观赏。主要作品:抗日战争时期写的意在唤起同胞,奋起抗敌救国的短篇小说《亡国奴日记》《祖国之徽》《南京之围》《卖国奴日记》《亡国奴家里的燕子》等;新中国成立后写的散文集《行云集》《花花草草》《花前琐记》《花前续记》等。后者多以花草、山水、风俗、习尚成篇,也不乏对社会主义新事物、新建设和幸福生活的描写,其中许多篇集印前曾在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等报章上发表,对海外侨胞有一定影响。散文《我的心拴住在中南海》《初识人间浩荡春》等生动地记述了被毛泽东亲切接见和鼓励时的幸福情景。他还是中国较早的文学翻译家之一,1916年翻译、1917年集印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介绍了包括高尔基《叛徒的母亲》在内的欧美20多个作家的作品,出版了《世界名家短篇小说集》。1968年逝世,终年73岁。
(二)生活居住地
1.紫兰小筑
一座占地4亩的私家花园,位于苏州甫桥西街王长河头3号,由盆景园与故居两部分组成,被称之为“紫兰小筑”。院中间一幢清水砖砌成的老式楼房,依然呈现着古朴、典雅的风貌,中间一间就是“爱莲堂”(后被隔成一间)。紫兰小筑曾遭厄运,园中盆景大部分被砸、被毁,古物多沦为碎片。之后,局部园地已被占用,著名的紫兰小筑主建筑还保存,古树名木十几株,周瘦鹃生前的盆景移至拙政园、留园、虎丘万景山庄盆景园。
2.天镜阁
经过行春桥,沿着石湖,径直往里走,会看到水中央有个似小岛的建筑物,那便是“天镜阁”。天镜阁远远看来是一座保存得很完善的建筑物,阁中的人似与外界没有联系。与其正对着的是围绕着石湖的蜿蜒的木桥,木桥上每隔一段都有供行人休息的凉亭。1920年前后,周瘦鹃的好友苏州名书家余冰臣,曾就范氏天镜阁旧址造别墅,恰与上方山遥遥相对。他的夫人余氏八十岁生日,周瘦鹃与范烟桥、范君博二兄等同去祝贺,并参观了他的别墅,凭栏小立,湖水荡漾于前,使人尘襟尽涤。
3.行春桥(石湖)
行春桥接近上方山山麓,有环洞九个,倒影石湖水中,足供观赏。石湖,是太湖的支流,居上方山东麓,离苏州城西南十八里。相传春秋时,范蠡带了西施就是从这里泛舟入太湖的。石湖东面有越来溪,溪上有座越城桥,是当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吴从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城而得名。所谓石湖串月,据说是十八夜月光初现的时候,映入行春桥桥洞中,其影如串。1953年的中秋前后,老友俞子才、徐绍青、叶藜青三画师约同往观串月,周瘦鹃虽在苏州定居长达二十年,却也从未见过,便欣然追随前去。
4.上方山
上方山位于著名的国家级太湖风景区石湖景区内,距苏州市中心4公里,是以吴越遗迹和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取胜的天然公园。每年特定季节都会举行百花节,花类繁多,颇为引人入胜。周瘦鹃常常前往上方山赏景。
5.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周瘦鹃曾多次去此地远香堂、十八曼陀罗馆观赏景色,莲花与紫藤为多,也曾去见山楼参加展览会与联欢会。
6.石家饭店
石家饭店位于古镇木渎中市街18号,创业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创始人石汉,原是夫妻老婆店,小本经营,至20世纪20年代,石汉的重孙石仁安经营时,石家饭店才初具规模,店堂与厨房隔街分设。
7.虎丘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了“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周瘦鹃去过云岩寺塔,然后是致爽阁,这里陈设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致。周瘦鹃曾在此啜茗座谈。
8.香雪海
因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赏梅后题“香雪海”三字镌于崖壁,从此香雪海名扬海内。周瘦鹃爱在此处赏梅。
9.双塔
双塔的西塔与东塔比肩而立,塔高七级,通高33.45米,每层设有平座,从副阶入塔可登至七层。苏州双塔不仅在苏州是唯一的,即便在全国也绝无仅有,而双塔的塔刹之谜,更让其多了一份神秘色彩。双塔位于定慧寺巷的双塔院内,二塔“外貌”几乎完全一样。周瘦鹃住宅与双塔相邻。
10.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周瘦鹃参与过寒山寺重修设计。
11.东山
东山景区包含雨花胜境、葑山寺、文德堂、紫金庵、三山岛、启园、轩辕宫、裕德堂等景点。周瘦鹃在此品茶。
12.西山
西山又名洞庭西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南40多公里的太湖之中,与周围34个小岛构成一幅巨型的山水盆景。南北宽11公里,东西长15公里,面积82平方公里,是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周瘦鹃在此雨中赏过梅花,吃过杨梅。
13.山塘
唐宝历二年(826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周瘦鹃曾到此游玩。
14.狮子林
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市市城东北园林路。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周瘦鹃曾在此赏菊。
15.玄妙观
位于苏州市中心的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现有山门、主殿(三清殿)、副殿(弥罗宝阁)及21座配殿。周瘦鹃曾在此游玩。
16.护龙街
苏州人民路在唐宋时期原名大街,为3米宽的石板街,后因其南起文庙书院巷,北到北寺塔,形如卧龙,名为卧龙街。清代乾隆南巡,苏州百官在此护驾,于是改称护龙街。书院巷以南至沧浪亭,即文庙东侧,原名三元坊。周瘦鹃在此处一商铺对一株老梅一见倾心,后结识主人赵君培德,常去赏梅,辗转十年后终于买回了这株老梅。
17.胥门
胥门位于苏州城西万年桥南。胥门作东西向,为春秋吴国建造都城时所辟古门之一,以遥对姑胥山(即姑苏山)得名。周瘦鹃搭船前往甪直镇鉴赏罗汉像曾路过此地。
18.甪直白莲寺遗址
叶圣陶墓园北侧有一片空旷的草坪,上面放置着几只覆盆式石础和残梁残石,木牌上写着“白莲寺遗址”。周瘦鹃曾前往此地拜谒陆龟蒙墓。
19.玄墓山圣恩寺
圣恩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原名天寿寺,坐落在苏州市吴中区光福玄墓山东南。南宋宝祐年间又建圣恩寺,两寺并存,为上、下道场,称天寿圣恩寺。寺中尚存石坊、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等古建筑,是现存结构比较完整、规模较宏伟的一处佛教寺院。周瘦鹃多次在此赏梅并做了两绝句赠与寺僧。
20.马驾山
马驾山是我国四大探梅胜地之一。周瘦鹃多次在此赏梅,并设计修复梅花形的亭子和半山的轩屋,曾提议补种五百株梅花树。
21.神仙庙
位于苏州石路南浩街的道教神仙庙,又名福济观,也称吕祖庙,乃供奉八仙之一吕纯阳之所在。神仙庙,原在阊门内下塘。苏州市民对轧神仙有着传统习俗,现经苏州市政府批准,移建于南浩街中段。周瘦鹃年年四月十四前去赏花。
22.宝带桥
位于苏州东南75公里处的宝带桥,横卧于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有“苏州第一桥”之美称。唐元和年间,苏州刺史王仲舒为筹建此桥,变卖束身宝带。当地士绅深为此举感动,纷纷解囊捐赠,兴工建桥。为纪念王仲舒捐带建桥义举,人们将此桥命名为宝带桥。现在的宝带桥是明正统年间重建的,桥的南北两端原来各有一对石狮子。周瘦鹃幼时曾一个个地数过桥洞,并说道“我于那许多桥梁中印象最最深刻,要算是葑门外的那条宝带桥”。
23.沧浪亭
沧浪亭景区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是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江南园林。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称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代表着宋朝的艺术风格。沧浪亭景区占地面积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周瘦鹃曾观赏过浩歌亭畔的几株老梅。
24.林屋洞
林屋洞位于西山镇东北部,在林屋山西部。相传,古时有龙居林屋洞内,故洞体似龙,又称“龙洞”,林屋山亦称龙洞山。“林屋梅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赏梅及梅文化活动基地之一。每年2月底至3月初“太湖西山梅花节”胜会便在此召开。周瘦鹃曾在此游玩。
25.显庆禅寺
包山寺,也叫显庆禅寺,又称包山精舍,在西山梅益村包山坞。寺建于梁大同二年(536年),初名福愿寺。唐上元年间改名包山禅寺,高宗赐名显庆禅寺。包山寺为西山众寺之冠,闻名天下,后遭毁坏,1995年重建。周瘦鹃曾到此游玩并入住一晚。
二、郑逸梅在苏州
(一)介绍
郑逸梅(1895—1992),本姓鞠,字际云,号逸梅,别署冷香、疏景、一湄、拙鸠等,生于江苏苏州。曾就读于苏州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堂和草桥中学。早年他曾参加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革命旗帜下的文学社团——南社。1927年以后主要在上海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曾任上海诚明文学院、志心学院、新中国法商学院、音乐专修馆等校教授,国华中学校长、晋元中学及陕北中学副校长等职,并为《民权报》《申报》等多家报刊写稿。在蒋著超改编出版《民权素》杂志辟专栏《慧心集》,每期连载,踏上写作之路。《小说新报》称:无白不郑补。老报人徐卓呆、姚民哀称其为补白大王。在沪时,他主编《金刚钻报》《游戏新报》《消闲月刊》《小说素》等报文艺副刊,在《正言报》《和平日报》《今报》《新夜报》都辟有专栏,先后出版《小阳秋》《人物品藻录》《近代野乘》《味灯漫笔》《花雨缤纷录》《拈花微笑录》《皇二子袁寒云》等著作。1992年病逝,终年97岁。
(二)生活居住地
1.玄妙观、观前街
郑逸梅在苏州时,每年年初一,都会和几个朋友到玄妙观中闲逛,走累了,就到三万昌茶馆去坐一会,靠近窗口,边喝茶边看热闹。他在《新年中之玄妙观》中写道:“岁聿更新,人添喜气。我苏玄妙观,居城之中心,百业俱辍,得以嬉戏终朝,于是相率作玄妙观之游。观中鱼龙曼衍,百技杂陈,而负贩者流,麋集于此,为一年中之惟一利市。”
2.“双塔”寺前
据资料记载,“双塔”前面在民国时期曾有座小园林,系郑逸梅宅,宅后圃,春时红杏烂漫,前清士子赴贡院考试时宿处。现在“双塔”前,除了面对双塔的“唐宋遗韵”的影壁外,就是两侧后建的亭、廊,别无他物。再往前,是居民的住宅楼,难觅“郑逸梅宅”的踪影。
3.阳澄湖
阳澄湖位于苏州市区的东北部,跨苏州市区、工业园区、相城区、昆山市,是江苏省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阳澄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阳澄湖盛产七十种淡水产品,鳜鱼、甲鱼、白鱼、鳗鱼、清水虾、大闸蟹为湖中六宝,其中素有“蟹中之王”美称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更是驰名中外。郑逸梅在《蟹》一文里说:吴中星社尝有持螯会之举行,篱菊绽黄,湖蟹初紫,发醅恣饮,即席联吟。他在《说说大闸蟹》一文中也提到,旧时昆山一带靠近阳澄湖的捕蟹者,捕蟹时都在港湾间设置了闸门,闸由竹片编成。夜里挂上灯火,蟹见了光亮,便循光爬上竹闸。凡能爬上竹闸的,都是一只只身肥体壮健硕有力的大蟹。而捕蟹者到时只需在闸上一一提进篓里,甚是便捷,大闸蟹由此叫开。
三、徐碧波在苏州
(一)介绍
徐碧波(1898—1992),字芝房,江苏苏州人,别署五常、红雨等,曾主编《波光》《橄榄》等。民国后期沪上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主要作品有话剧:《第九天》《心狱》《灯明后》;剧本:《山东响马》《红蝴蝶》《儿女英雄》《残梦》《血泪鸳鸯》;解说:《秋扇怨》《红侠》;文章、小说:《中国有声电影的开端》《流水》《青春之火》《粉红莲》《四代女性》《空气》《苏州屋檐下》《学诗一得》《高初级论说文范》。1992年病逝,终年94岁。
(二)生活居住地
1.光福镇上街
1898年11月4日,徐碧波出生于苏州光福镇上街。
2.道堂巷小市桥
20岁时,徐碧波家由光福迁到苏州城里,先是居住在道堂巷小市桥旁一条典型的苏州老街巷,有小小的如园林般的庭院。
3.慕家花园21号
迁居城里不久,徐碧波定居于慕家花园21号。白墙黛瓦,21号是一座典型的苏州民居,门口有着铁栅栏,带着现代气息。
4.留园、鹤园、狮子林
20岁那年,徐碧波家由光福迁到苏州城里,他加入了苏州文学团体—星社,接触了许多文人,并自编《波光》旬刊。
1922年8月27日,范烟桥、赵眠云、郑逸梅、范君博在留园品茗聚会,发起成立文学社团,命名为星社。社名来源于范烟桥与赵眠云出版的周刊《星》。但郑逸梅持另一种说法,他说那天正好是七夕,故称之为星社。加入星社者最初有8人,后来发展到100余人,以苏沪两地有名的文人、书画家为主体,多半为苏州人,如徐碧波、周瘦鹃、陶冷月、江小鹣、吴湖帆、包天笑、颜文樑、蒋吟秋等在当时苏州、上海拥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也有张善孖等外乡人。
5.苏州公园
1927年,徐碧波、程小青、叶天魂在苏州五卅路公园内东斋对面,自建房屋,自备发电机,开设了一家正规的电影院——公园电影院。如今,东斋茶室还在,原来是电影院的地方却变成了一个小池塘。夏天临近,许多人在水边乘凉、垂钓。
四、赵眠云在苏州
(一)介绍
赵眠云(1902—1948),原名绍昌,字复初,号眠云,别署心汉阁主,江苏吴江人,生于苏州,居胥江枣市街。室名心汉阁,羽翠鳞红馆,酒痕春绿馆。昆山胡石予作《赵书城家传》,叙其家世颇详。赵书城是赵眠云之父,擅书法,篆刻,曾任江苏省水上警察厅咨议。因喜文艺不善政界工作而辞职。赵眼云亦擅书法、精篆刻,在作品落款处喜欢题写“松陵赵眠云”。晚年以卖字画为生。
1921年,赵眠云与范烟桥等人结文学团体“星社”,因其年事为长,众人推举其为“经理”。抗战后,举家避寇沪滨。主上海国华中学,复以人事不谐,一年后学校解散。承受了中年丧妻的赵眠云于1945年重归吴门,租居曹吴徐巷,以卖字画为生。后又病脚,举步维艰,际此米珠薪桂之秋,已至水尽山穷之境,终在1948年5月,抛下高堂、弱子,辞尘以去,终年46岁。
赵眠云和郑逸梅曾合编过《星宿海》《罗星集》等书,汇集星社社友的作品。星社十周年纪念时,拟辑《星社丛书》,后终因战事纷纭致计划落空。曾著有笔记集《云片》和小说集《双云记》,均由郑逸梅设计刊行。两书大概也早已被时光湮没,难以寻觅了。另有旧文《心汉阁扇集》《心汉阁杂记》《酒痕新绿馆酒痕》《如是我闻》《他人酒盃》等,如今大多难以寻觅了。
(二)生活居住地
1.天平山
在1926年的农历立夏时,苏州文学社团“星社”由赵眠云负责组织了一次社员聚会。此次聚会,赵眠云包租了金门外南新桥堍富春楼酒家的画舫,载酒饯春游山。事前,赵眠云分别发函到上海给郑逸梅、江红蕉、包天笑、周瘦鹃等客寓上海的文人,告知郊游事务。在这个旅游过程之中,赵眠云等星社成员依次经过了广济桥(乘坐画舫游船)、栖星桥、天平山、童梓门、高义园、一线天、莲花洞、白云洞。
2.心汉阁(枣市街)
枣市街是苏州市区西南部的一条街巷,在胥江北岸,东起胥门外泰让桥,西至双桥。明清时为枣子集市,故称枣市上、枣栈上。民国《吴县志》作枣市大街,《苏州城厢图》标作枣市上,《吴县图》《苏州图》标作枣市街。旧时枣市街为胥门至横塘必经之路。赵眠云所居住的地方,别名又叫“羽翠鳞红馆”“酒痕新绿馆”。
3.点头石
苏州虎丘千人石东北角有个池塘叫白莲池,池里有块石头叫点头石,外表方棱出角。1920年夏,赵眠云与范君博、郑逸梅三人契订金兰,结为异姓兄弟,在虎丘生公说法的点头石旁,摄影留念。
4.留园(拥翠山庄)
1922年七夕,星社首次雅集于留园,与会者有赵眠云、范烟桥、郑逸梅、范君博、顾明道、屠守拙、姚赓夔、范菊高、孙纪于等九人。当时在又一村合摄一影,为题字留念,便由范烟桥题“星社雅集”。
5.枣花墅怡寿堂
赵眠云性豪爽,喜交游,来吴中寻幽探胜的四方文士,他都会精心款待,极尽地主之谊。有一次,张春帆和画家赵子云到苏州来,赵眠云设宴于“枣花墅”怡寿堂中,并邀请星社社友一起参加。赵子云当场作芍药立幅,陈迦庵补以兰花,赵眠云题诗一首:采兰赠芍国风篇,画意诗情两茫然。一曲胥江门外绿,春花秋月自年年。
6.观前街醋坊桥邮政支局
赵眠云、范烟桥、吴闻天、黄转陶四人合作,编辑出版了三日刊,名字叫《星报》,这应该是苏州经邮局发行的第一份报纸。与星社《星报》“立卷”的邮局,是开在观前街醋坊桥的邮政支局。
五、程小青在苏州
(一)介绍
程小青(1893—1976),名青心,别号茧翁,上海人,但长期居住在苏州。幼年家贫,曾入振华西乐队,还在亨达利钟表店当过学徒,习作小说、散文,向报刊投稿,后入业余学校补习英语。1915年起开始翻译英国文人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1917年由沪迁居苏州,任东吴大学附中国文教员,业余创作侦探小说《霍桑探案》。1920年与他人合编《侦探世界》等文艺杂志。1930年前后开始翻译美国侦探小说《斐洛凡士探案》《陈查理探案》《柯柯探案》,并参加苏州文艺团体“星社”。著名报人郑逸梅曾称赞他:毕生精力,尽瘁于此,也就成为侦探小说的巨擘。这期间,开始编写剧本,先后为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国华影片公司编写剧本30余部,多为侦探题材。抗日战争爆发后,程小青一度迁居安徽黟县,并与同往的东吴同事合办东吴临时中学一学期。一年后回沪,时东吴附中在上海开学,程小青仍回校执教。又与他人合编《橄榄》杂志,数期后被禁停办。抗战胜利后回苏,仍执教于东吴大学附中,并主编侦探小说期刊《新侦探》。
新中国成立后,程小青任教于苏州市第一中学。1956年调离教职,从事专业创作。为中国文人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文化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他的小说均以侦探故事为题材,内容丰富,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刻画生动,是中国现代侦探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创作《江南燕》《珠项圈》《黄浦江中》《八十四》《轮下血》《裹棉刀》《恐怖的话剧》《雨夜枪声》《白衣怪》《催命符》《索命钱》《新婚劫》《活尸》《逃犯》《血手印》《黑地牢》《无头案》等30余部侦探小说。曾当选为苏州市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会委员。1976年10月12日,病逝于苏州,终年84岁。遗有《茧庐诗词遗稿》。
(二)生活居住地
1.严衙前
1915年春天,因受聘教外籍教师学习吴语,携母、妻、妹等,程小青举家迁往苏州,在严衙前租房安置下来。从望星桥西行至凤凰街东,路程中有几条弄堂叫严衙弄,现为居民小区,高楼掩映,某座建筑物上还存留着生锈的“严衙弄×号”的牌子。程小青这一时期的住所已不可考。
2.百步街
百步街位于苏州市沧浪区,南出吴衙场正对砖桥,北接盛家带正对望门桥。1915年秋,程小青被聘为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定居于葑门附近的百步街。
3.圣约翰教堂
苏州圣约翰堂位于苏州市沧浪区十梓街18号(东端),苏州大学本部西校门外,是美南监理会在苏州创建的第一座教堂。1917年春,程小青在苏州天赐庄东吴附中经人介绍加入基督教监理会(后改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经常在此参加礼拜活动。
4.茧庐
1923年秋,因作品增多,名声日隆,程小青被聘为东吴大学附属中学(今苏州中学)语文教员。本年,用多年积蓄在苏州天赐庄附近的寿星桥(今望星桥北堍弄23号)购地,营造房屋十多间,堂前广栽花木,后园种植菜蔬。程小青在此居住,名所居为“茧庐”。
六、范烟桥在苏州
(一)介绍
范烟桥(1894—1967)名镛,字味韶,号钦,别署含凉、鸱夷、乔木等,吴江同里人。幼年师从金天翮。1911年入苏州长元吴公立中学,始作诗词,辛亥革命时停课回乡,因仰慕南社遂与里中青年结“同南社”,集社友诗文出版,这期间结识柳亚子,入南社。1912年入杭州之江学堂。1913年入南京国民大学商科,年余辍学归里,任小学教员。后任吴江县劝学所劝学员,时始作小品投寄上海期刊《余兴》,得主编包天笑奖掖。后创办《同言报》《吴江周刊》。1922年迁居苏州,常为上海各报副刊及杂志写稿,并创作长篇小说《孤掌惊鸣记》;与赵眠云创办小型周刊《星》,组织文学团体“星社”。后执教于上海正风中学、持志大学、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并先后主编《小日报》《珊瑚》半月刊。1936年至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文书科长。抗日战争初期曾为国华影业公司改编、撰写《乱世英雄》《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无花果》《解语花》等电影剧本。1942年日伪统治上海电影界,拒不合作,辞去职务。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职于《文汇报》总务部,主编《文汇画报》。1946年东吴大学附中恢复,遂回苏州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吴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苏州市文化处处长、文化局局长、苏州市政协副秘书长等职。1958年调任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曾当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候补委员、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花草苏州》《太平天国》《唐伯虎故事》《李秀成在苏州》《韩世忠与梁红玉》《南冠草》《苏州四才子》《李自成演义》《中国小说史》《书信写作法》《学诗门径》及《花蕊夫人》短篇小说集和数百首诗词。1967年3月病逝于苏州,终年74岁。
(二)生活居住地
1.温家岸
温家岸东沿临顿河,南起旧学前东口北侧,北至史家巷东口。传旧时岸边有温家旧宅。同治《苏州府志》作温家下岸,民国《吴县志》并注:今呼温家岸,南新桥西南。《姑苏图》标温家下岸,《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作温家岸。郑逸梅的《南社丛谈》谈到范烟桥,说他的父亲从同里举家搬到苏州,看中了温家岸这个地方,便买下了一幢房子,是顾阿瑛雅园的一角,就是如今的17、18、19号。郑逸梅曾说:“据称屋有狐祟,很不吉利,但葵忱不信这些传闻,居住了也不见所谓异变,因葵心向日,取名向庐。又以墙东为顾阿瑛雅园遗址,又傍其东偏小室为邻雅小筑。旧栽山茶,尚有花繁荣,烟桥因有‘一角雅园风物旧,海红花发艳于庭’之句。”葵忱就是范烟桥的父亲。直到1979年,向庐才归还给范氏后裔,如今尚存花厅、方厅、书房等建筑及太湖石假山。木门新刷了一层红色油漆,门上挂着铜牌,墙上木牌上写着“范烟桥故居”几个字。现在温家岸17号居住着范烟桥大儿子家的三个子女,18、19号均已归苏州房产局所有,里面居住着多户人家,18号除前面三进门还是原来范烟桥在世时的样子之外,后面的房屋曾拆掉重建。
范烟桥此后的人生都与温家岸有着很大的联系,他在这里走过人生最后的岁月,曾在一篇旧文中写道:“我家有院,又假山数垛,颇嵌空玲珑,有池虽天旱不涸,有榆树不可合抱,其他梧桐、腊梅、天竹、桃、杏、棕榈、山茶,点缀亦甚有致。”主人范烟桥去世之后,向庐被充公,因年久失修,墙塌屋危,又被拆除旱船,廊屋,改建为平房住宅,水池亦被填平。著名画家尢玉淇也住在温家岸,就在邻雅小筑附近。尢玉淇写过一篇《温家岸这条小街》,是追忆霞光艺术社与苏州木刻社的纪念文章,文中提到自己所住的古宅:“这座古宅,现在是温家岸24号,及与他相通的1号、2号、3号三个门牌。但在当时,却只有两个门牌,那就是36号和40号。这座清代建筑,有厅有楼、有堂有轩,当然还有不少住房,而恰恰这座房子,我可称是年轻的主人,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些年轻人活动的天地。”尢玉淇在文章中提到范烟桥,文中写道:“过一段时间,由于《早报》改版,《奔流旬刊》也因此而中辍了。但是温家岸这条街上,还住着范烟桥先生,由于是邻居,我这后生小子,就去求助于范先生。范老那时是《苏州明报》的副刊编辑,蒙他慨允每月让出两天版面,让我们出半月刊,但不能用文艺团体的名义,所以用我个人的名字,作为主编,取名《鲜葩》,报头是当时颇有才气、乾泰祥绸布店里的青年店员孙松青所绘制。”
2.留园
1922年,范烟桥在苏州与赵眠云组织星社。
3.东吴大学
1931年冬,任东吴大学附中国文教员。1932年,受聘东吴大学讲授小说课程。
4.苏州博物馆
1958年,范烟桥任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在文庙设苏州地志博物馆,后移在东北街忠王府,更名苏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