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年的努力

最后一年的努力

书面的求职材料是打动企业HR的第一份沟通材料,是求职者找工作的敲门砖,梳理、撰写完善的个人简历、自荐信,整理、制作好自己的其他求职材料,不仅是为找工作做准备,同样也是对个人过往经历的总结。提前着手准备求职材料,查漏补缺,还可以反向促进求职者更有目标感、更有计划性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甚至是临到最后一年毕业的时候,为实现自己的求职目标仍然可以做大量补充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活动。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打开个人简历,完善一下自己的经历,你将一定有新的收获和启迪!

A同学是一名工程造价专业的大三高职学生,在报考大学专业的时候,A同学听从了父母的建议选择的理工科方向的工程造价专业,在大学学习期间,A同学逐渐感受到自己的兴趣不在工程造价这个方向上,而在于人文社科类专业。通过对选修课“新媒体运营”的学习,A同学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热爱的专业,确定心之所向,将未来的求职方向确定为新媒体、创意策划这个方向。

但是在查阅多家企业的岗位要求之后发现,跨专业跨行业求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向HR证明自己虽然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过新闻传媒、广告设计类的课程,但仍然能够有能力胜任这个岗位,或者未来有潜力能够很好的胜任这个岗位。

在最后的一年里,A同学做了这样的两件事情,为之后顺利跨专业找到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一件事是她回忆了此前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了哪些和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等岗位相关的事情,A同学发现,因为自己对文学和电影感兴趣,所以此前自己一直都有在“豆瓣”平台上发表影评,已经累计有10篇左右的影评;并且因为自己对宣传推广类工作的兴趣,所以此前一直在社团中担任宣传部部长的工作,也撰写了一些公众号的推文,有不错的数据成果;A同学还在担任班级心理委员的过程中发起创办过一份杂志。虽然这些都不是正式的实习经历,但是在这些活动和工作中,同样都需要文案协作、创意策划、内容运营等相关能力。于是A同学将这些经历都用star法则写进了简历当中,也将影评、推文链接、杂志都收录到了自己的作品集当中,可以直观拿给HR看。第二件事是A同学继续抓住毕业前的一年时间,尽可能多接触新媒体传播相关专业的同学,向他们了解了很多这个行业的求职信息,也在线上报名参加了一些文案创意类的在线课程,通过自学弥补了专业知识的欠缺,与此同时A同学也继续在社团宣传部中发光发热,还贴合目标岗位的要求,带领社团小伙伴开设了小红书、抖音等新兴社交媒体平台,积累了相关平台的运营经验。

在这一系列的努力和精心准备之下,A同学在临近毕业时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岗位工作,实现了跨专业找工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