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3.A 计量回归模型的详细结果(基本趋势与群体差异)

附录3.A 计量回归模型的详细结果(基本趋势与群体差异)

附表3.A.1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时间趋势(总体,回归结果)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在每个回归前都通过stata的winsor命令对上下各1%的父子收入进行了极值处理,本书以下所有涉及收入和财富价值的部分都做了类似处理,下表不再重述。

附表3.A.2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时间趋势(不同收入阶层,回归结果)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附表3.A.2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时间趋势(不同收入阶层,回归结果,续)

续表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附表3.A.3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时间趋势(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

续表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由于CGSS(2006)中只有子代的工资收入和父代的总收入,所以此样本的系数和前文相同。同时,由于汇报了子代个人详细信息的有效样本和前文基本样本稍有差别,故样本量稍有不同。此外,为节约篇幅未列出详细个人信息的回归系数,欢迎感兴趣的读者来信索取。

附表3.A.3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时间趋势(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续)

续表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由于CGSS(2006)中只有子代的工资收入和父代的总收入,所以此样本的系数和前文相同。同时,由于汇报了子代个人详细信息的有效样本和前文基本样本稍有差别,故样本量稍有不同。此外,为节约篇幅未列出详细个人信息的回归系数,欢迎感兴趣的读者来信索取。

附表3.A.4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群体比较(城乡差异,回归结果)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附表3.A.4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群体比较(城乡差异,回归结果,续)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附表3.A.5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群体比较(子代性别差异,回归结果)

续表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附表3.A.5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群体比较(子代性别差异,回归结果,续)

续表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附表3.A.6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群体比较(父代性别差异,回归结果)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附表3.A.7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群体比较(部门差异,回归结果)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附表3.A.7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群体比较(部门差异,回归结果,续)

续表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附表3.A.8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群体比较(地域差异,回归结果)

续表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附表3.A.8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群体比较(地域差异,回归结果,续)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附表3.A.8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群体比较(地域差异,回归结果,续)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东中西地区的划分详见尾注)

附表3.A.9 中国代际收入弹性的非线性问题(分位回归,回归结果)

续表

注:所有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由10分位到90分位,子代的收入逐渐提高。另外,方程中还控制了子代的性别、父子两代人的年龄及其平方,篇幅限制,省略了这些变量的系数,可按要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