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章小结

四、本章小结

本章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量偏误进行了直接模拟,基于此得出了更靠近真实值的中国代际收入弹性估计值,并据此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了比较,主要结论包括:

第一,导致代际收入弹性估计偏误的主要来源是一生收入的难以观测,采用多年平均、控制年龄因素和使用工具变量、双样本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等计量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偏误,但估计代际收入弹性的测量偏误更为直接。对这一测量误差的估计要取决于对单年收入和一生收入之间关系的假设。

第二,运用CHIPS(1995年、2002年)城镇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采用多年收入均值可显著减少代际收入弹性的低估偏误,而在考虑到暂时收入冲击的持久性偏误和生命周期偏误后,我国代际收入弹性的估计值将处在0.66—0.85。

第三,由于个人特征的可继承性、父母对子代投资倾向、信贷市场完善程度以及再分配政策等因素的差异,各国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各不相同。根据现有针对世界各国的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北欧国家的代际收入弹性大都在0.3以下,智利、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为0.4—0.6,而英美较高,在0.6左右。而与此相比,我国代际收入弹性偏高(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结果都是基于城镇数据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