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社会流动性的持续关注和理论分析

5.对中国社会流动性的持续关注和理论分析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恶化和受到关注,可能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不少学者和舆论所指向的流动性恶化,都是针对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出生人群的。然而,这些群体在本书进行研究和截稿时(2011年10月),最大的也刚到达30岁的成人期;而可以得到的微观数据又有一定时滞,如本书所运用的最近数据也只到2005年,反映在数据中,这些子代的年龄就更小。这一事实使得笔者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遗憾,对于我们真正想要刻画和描述的问题而言,大规模的微观数据还未出现,故本书只能针对现有微观数据做出尽量详尽的分析。

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西方学者基于基本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虽为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也能为我们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提高很好的起点,但是倘若能够针对中国国情提出更适合和独特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具有更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笔者希望本书的研究能够对现实和理论作出微薄贡献,同时,也更希望,本书的研究能够为未来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的繁荣,和基于此的对经济效率和社会正义的持续关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是为结语,以与关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命运的同仁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