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经典著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可以代表两个互相关联、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的相互关联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功能衰减的都属于阴。从事物的属性看,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从事物的运动变化来说,静为阴,动为阳;在人体之中,表现为外在的、功能的属阳,内在的、物质的属阴。
事物的这种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种相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太极图的阴阳鱼表达得最为形象;②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无限的可分性。如一日之中白天为阳,夜间为阴;而白天之中,上午为阳,下午为阴;③阴阳的属性要视其参照物的变化而变化。如在人体中,背为阳,腑为阴;而上腑为阳,下腑为阴。
(二)阴阳存在的三种形式
第一,阴阳是互依互根的,就是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为另一方存在的条件。即所谓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第二,阴阳两个方面不仅互依互根,而且互相制约,互相斗争,《类经附翼·医易义》中所说的“阴亢者胜之以阳”即是指阴阳的相互制约与斗争的关系。第三,阴阳在互相依存互相斗争中互为消长转化,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表达了事物的量变质变规律。
(三)阴阳学说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的说明
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而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的记载。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变,但均可以用“阴阳失调”、“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
(四)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善诊脉者,先别阴阳。”任何疾病尽管其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以用“阴证”与“阳证”加以概括。在中医的诸多辨证系统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在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这八纲之中,阴阳是纲中之纲,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即表实热证属阳,里虚寒证属阴,只有分清阴阳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疾病表象中抓住疾病的本质。表2-1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辨别阴阳的基本方法。
表2-1 中医辨别四诊阴阳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