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牙髓炎

三、牙髓炎

(一)什么是牙髓炎

牙髓炎就是牙髓腔中的牙髓组织(俗称“牙神经”)发生了炎症。如果不及时治疗,继续向牙齿的深部发展,由表层深入到牙齿中心(髓腔),就会引起牙髓疾病,牙髓疾病包括牙髓充血、牙髓炎、牙髓变性和牙髓坏死。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牙髓炎,多由牙体疾病继发而来,常表现剧烈的疼痛,以致坐卧不安、饮食难进、夜不能眠。

牙髓炎多由感染引起,感染多来自近髓或已达到牙髓的深龋洞。除了龋齿,晚期牙周病的患牙,由于牙槽骨破坏严重,使牙周袋的细菌获得机会沿着牙根的侧支根管而进入髓腔,也可导致牙髓炎的发生。此外,引起牙髓炎还有以下几种原因:

1.牙外伤 前牙外伤使牙冠折断,接近髓腔或露髓,如不及时处理,易引起牙髓炎。

2.牙齿隐裂 也称微裂,是由牙齿表面深入髓腔裂缝,常常不易被发现,但感染可以通过裂缝达到髓腔而引起牙髓炎。

3.磨损 是一种咀嚼过程中由单纯的机械摩擦作用而造成的牙体硬组织缺损,不断的磨损并逐渐接近髓腔或外露髓腔,都可引起牙髓炎。一般多见于老年人和牙齿重度磨耗的病人。

4.楔状缺损 是牙齿的唇、颊面牙颈部的硬组织缓慢地消耗形成的缺损,大多数由于刷牙方法不正确造成的,缺损面逐渐加深,接近髓腔或达到髓腔,引起牙髓炎。

(二)牙髓炎的预防与护理

患牙髓炎时,一般吃止痛药或消炎药是难以止痛的,应首先打开髓腔引流炎症产物,髓腔减压,疼痛立即可以得到缓解。为了开髓不引起疼痛,一般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开髓时最常用的是高速涡轮机,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并提高工作效率。开髓后将浸有止痛药液如樟脑酚、丁香油酚或牙痛水的小棉球塞入龋洞,能起暂时止痛作用。牙髓炎患牙开髓止痛后,只要具备保留的条件,就应进一步治疗牙髓,以保留牙齿。疼痛缓解,只使急性炎症消退,如不彻底治疗,还可能复发。患牙髓炎时,应当接受根管治疗或牙髓塑化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疼痛,应遵照医生的嘱咐,采取必要的止痛措施。少儿牙髓炎病人,应尽量保存活髓,因为刚替换、萌出不久的牙齿牙根尚未完全形成,保留活髓有利于牙根继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