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衰竭
由于呼吸系统或全身其他疾病致使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休息状态吸空气时PaO2<8kPa!,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PaCO2>6.7kPa)称为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为:气短、胸闷、心悸、乏力,低氧血症可出现明显发绀。由于脑细胞缺氧及水肿,可表现头痛、烦躁不安,无意识动作,甚至谵妄、抽搐、昏迷。高碳酸血症多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睡眠习惯的改变,常为白天嗜睡,夜间兴奋,重则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幻觉、精神错乱,可进入半昏迷或昏迷状态。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神志、呼吸、心率、血压的改变。如出现皮肤红润多汗,两手抓空式改变或呈扑翼样震颤、眼球突出、结膜充血水肿、瞳孔缩小、胡言乱语等,提示肺性脑病的发生,应及时报告医师。
2.持续低流量吸氧 缺氧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如给予高流量吸氧,则可因缺氧的刺激被解除而导致发生通气抑制或呼吸骤停的危险。而低流量吸氧1~3升/分,可减轻对呼吸的抑制,有效地改善缺氧状态。临床上多选用鼻塞或面罩给氧法。
3.保持呼吸道通畅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体位,使头偏向一侧,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并备好吸引器及时吸引。
4.慎用镇静剂 呼吸衰竭的病人使用镇静剂易加深呼吸抑制,甚至造成呼吸骤停。如病情需要则应密切观察呼吸的深度、频率、节律、次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5.使用人工呼吸机的护理 呼吸机是支持呼吸的一种手段。它的积极作用在于缓解威胁病人生命的严重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是抢救呼吸衰竭的一项应急措施,而不是治疗的全部。必须在全面、有效地医疗护理措施下才能发挥积极作用:①使用呼吸机,加强呼吸道的湿化,使分泌物增多,应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密切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了解各参数的调解。如口罩的严密性、插管的位置固定,机器各管道的连接、积水管的水量,湿化瓶的水温、报警的原因及故障的排除。认真做好血气分析的监测;③气管切开后,注意有无气胸、皮下气肿或纵隔气肿,套管内及周围有无渗血。对意识不清和躁动的病人,应采取保护性措施,套管的固定要牢固,防止脱管;④对于带气囊的气管套管,每4小时放气囊一次,每次15分钟,防止气管黏膜长期受压、缺血、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