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象学说中的心、肝、脾、肺、肾与现代解剖学的五种人体内脏名称相同,但其内在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多种解剖器官的功能,而一个解剖学概念上的组织器官,其功能可能分散在数个中医脏腑功能之中。比如中医所说的心脏,除了代表解剖学的心脏循环器官的功能外,还包括一部分神经系统,如大脑的某些功能。
(一)五脏
1.心 主血脉,心主藏神,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和皮毛,通调水道,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 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舌,脾与胃相表里。
4.肝 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与胆相表里。
5.肾 主藏精,肾主纳气,主水,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二阴,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六腑
1.胃 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
2.小肠 主分别清浊,清者由脾输布全身,浊者下注大肠,水则渗入膀胱。
3.大肠 接受小肠下注之浊物,化为粪便,排出体外。
4.胆 附于肝内,内藏精汁,由肝之疏泄下行于肠,以助消化。
5.膀胱 贮藏肺脾肾代谢的水液,化为尿,依其气化功能排出体外。
6.三焦 是人体最大的脏器,亦是人体内惟一的无形之腑,分上、中、下三焦,也代表人体内上、中、下三个空间区域。三焦的功能亦是主气化,是通行元气和水谷津精的通道,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上输全身,肺之宗气借三焦下输全身,脾所化生水谷精微,亦通过三焦输布。《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元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三)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腑”。这些奇恒之腑都是人体内具有一定特殊功能的脏器,但按中医学的理论,它们的作用大多均附属于五脏的功能,如骨髓为肾所主,脑为心所主,胆为脾所主,女子胞为肾所主。
(四)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1.五脏之间,心与肺:两脏同居人体上焦,心主血,肺主气,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两者相互依存。心与脾:心主血,脾生血,脾能生血则心所主血自能充盈,脾能统血,则保证心所主之血行于脉中,而不外溢。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所主之血均由肝脏来调节。心与肾:心居上焦而属火,肾居下焦而属水,心之火下交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之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形成一种水火相济的动态平衡。肺与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化生的水谷精微则需要肺的输布,得以四布全身。肺与肝:肺居上焦,主气之清肃,肝居下焦,主气之升发,两者共司人体气的升降。肺与肾: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两者共主人体的水液代谢。脾与肝:同居人体的中州,脾生血,肝藏血,脾主气机升降,肝主气机疏泄,两者共为人体气血运行的中枢。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支持人体的生理活动,需要借助肾的温煦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肾所藏精,又有赖于后天的化生以补充。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肝血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血的化生,故有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之说。
2.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脏主里,属阴,而腑主外,属阳,一脏一腑,一阳一阴,相互间通过经络相连,心与小肠相表里,在某些病理情况,小肠可以代心受邪,如心经之火,可移热于小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畅,则大便不通,于是临床上有宣肺通大便的治疗方法,称提壶揭盖法;脾与胃则一升一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与胆相表里,肝之气血有余,化汁而藏于胆,两者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十分密切;肾与膀胱,肾气有助膀胱之气化、司膀胱之开阖的功能,膀胱气化开阖功能的正常取决于肾气的强实。
3.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表现在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与排泄过程中的相互协调功能。饮食受纳于胃而腐熟,下移于小肠消化吸收,再经大肠排泄糟粕,而小肠的消化吸收有赖于胆汁的疏泄来促进,化生的水谷精微又借助于三焦来输布于周身。故《本脏》中述“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五脏别论》中言“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有“六腑以通为顺”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