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的。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的归属及其特性见表2-2。
表2-2 五行的归属及其特性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说明事物的不断运动变化,以及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所谓相生就是相互资生和助长的意思,相克即是相互制约和克制。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循环无尽。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古人用母与子的关系来比喻五行的相生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所谓的“相乘”和“相侮”,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乘即是乘虚侵袭的意思,相乘是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的制约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去了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侮就是恃强凌弱,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
(二)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中医学对人体最重要的一个认识就是把人体看作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的皮毛四肢、百骸九窍都由五脏的功能支配,而这五脏在五行中又各自有其归属,见表2-3。
表2-3 人体各组织器官及功能在五行中的归属
(三)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五脏根据五行的特性,分别主持人体五个方面的功能,并通过五行的归属,内与四肢九窍百骸相连,外与自然界五行事物相通。同时还因五行的生克乘侮互相联系、制约、生养和变化。五脏以五行的生克在运动中达到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意味着病理情况的发生,这种病理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是本脏自身的盈亏,另一方面又有本脏依五行相克相侮于其他脏腑。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人体五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通过五行的对应关系外在地表现出来。《难经·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见之五味,以知其病所在地,切脉而知之者,诊其脉,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也”。
一般来说,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多见弦者诊为肝病;面色红赤,口中味苦,脉象洪大可诊为心火亢盛;面色萎黄,喜食甘味,脉象细弱可诊为脾胃虚弱;面多黑色,口淡喜咸,脉沉可诊为肾气不足;面色苍白,嗜食辛辣,脉象浮者可诊为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