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常见病的护理
1.缺铁性贫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失血、含铁食物补充不足、胃酸缺乏影响铁吸收等,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黏膜苍白、心慌气短、头晕乏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重度可出现舌炎、口腔炎、吞咽困难综合征、指甲扁平、反甲等。
护理要点:①病因治疗;②加强营养: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铁丰富的饮食;③注意口腔卫生:可用200mg/L呋喃西林液、500mg/L洗必汰液或复方硼酸水含漱;④长期间断补充铁剂:饭后口服富血铁、硫酸亚铁或10%枸橼酸铁铵,同时服用维生素C,以增加铁的吸收。对不易口服铁剂或需迅速纠正缺铁情况的病人可深部肌注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注射后应注意低血压、过敏性休克、血栓性静脉炎,过量可致血色病等副作用。
2.溶血性贫血 因遗传或免疫、感染、化学、物理等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增速,超过造血补偿能力而发生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等。临床上除表现贫血外,还可有发热、黄疸、肝脾肿大、网织细胞增多及血红蛋白尿,甚至发生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护理要点:①密切观察病情,有无寒战、发热、肝脾区疼痛、急剧贫血、尿色加深和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危象的发生。对严重休克、急性肾衰的危象病人,应安置在单人病室,吸氧、抗休克、抗感染、利尿,必要时输血;②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用替换输血法治疗,严禁哺母乳;地中海贫血输血时,要服铁螯合剂,以促进尿中排铁,防止引起含铁血黄素沉着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只可输入洗涤红细胞,输全血可加剧溶血;③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可行脾切除。
3.再生障碍性贫血 原发性或继发于化学、物理、生物等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全血细胞减少的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急性早期常有粒细胞与血小板严重缺乏引起感染与出血,出现高热、牙龈出血、肺炎、败血症、皮肤紫癜、鼻出血、血尿,甚至脑出血;慢性则以贫血为主要症状。
护理要点:①停止接触及应用一切损害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和物品;②加强心理护理,注意休息,补充营养,有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禁食或进流食;③病室空气新鲜,定期消毒。如病人粒细胞数<0.5×109/L或合并感染、出血时,应行保护性隔离,有条件病人可以安置在分层气流装置中;④预防感染,口腔溃疡可用卵黄油或锡类散涂擦;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注射时严密消毒,注射完毕局部指压5分钟;便后用500mg/L洗必汰液冲洗会阴,如有肛旁脓肿,可用黄连栓塞入肛内,必要时切开引流;⑤高热病人的护理。物理降温,多饮水,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用酒精擦浴;⑥有局部出血者,可肌注安络血、止血敏、止血芳酸等药物,上消化道大出血,可吞服5%~10%孟氏液30~40ml,必要时输血;⑦急性重症再障早期可行骨髓移植,慢性再障可行脾切除及中药治疗。
4.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白细胞及前身细胞呈异常弥漫性增生,浸润其他组织和脏器。表现有贫血、高热、心慌、皮肤和黏膜及内脏出血、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脑和脊髓浸润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临床常分为淋巴细胞型和非淋巴细胞型两大类。
护理要点:①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全身护理和心理护理;②高热行物理降温或必要的药物降温,多饮水;③补充营养。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静脉高价营养补给;④各种操作要轻柔,严格无菌,防止外源性感染与出血;⑤预防感染。肠道消毒可服用新霉素、黄连素、制霉菌素、复方新诺明等。口、鼻、耳、外阴、肛门、皮肤用500mg/L洗必汰液喷雾或冲洗,粒细胞低下者可安置在反向隔离病房、生活岛、层流净化室,进无菌饮食,口服碳酸锂,静滴抗生素;⑥大剂量化疗注意保护血管,给予止吐药物以减轻胃肠道症状,大量饮水,利尿,使用碱化液,口服别嘌呤醇,以防止因使用环磷酰胺等引起出血性膀胱炎与高尿酸性肾病;⑦出血者止血补血,必要时纠正休克与降颅压治疗;⑧支持疗法,输成分血或新鲜全血,骨髓输注,使用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短小棒状杆菌、转移因子、单克隆抗体等;⑨条件适合者可行骨髓移植;⑩脑膜白血病可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护理与腰穿术后相同;并发DIC者,按护理DIC的办法。
5.恶性淋巴瘤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脾大,晚期出现恶病质、发热、贫血等症状。临床分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护理要点:①应注意放疗局部皮肤损伤,清洗动作轻柔,保持清洁干燥,以防破溃引起感染;②大剂量化疗可先注射非那根25mg、冬眠灵25mg、灭吐灵10mg,以减轻胃肠道反应;③可行骨髓移植术;④合并白血病者按白血病护理。
6.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有骨骼破坏及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肾病及免疫球蛋白异常,反复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
护理要点:①注意卧床休息,骨痛给予保泰松、消炎痛等治疗,必要时用可待因、杜冷丁止痛;少站立并减少活动,以防病理性骨折;②要加强营养;注意口腔卫生与皮肤清洁;多饮水,使每日尿量>2000ml,以排钙、排尿酸;化疗期间积极预防感染,必要时行保护性隔离;应用支持疗法。
7.紫癜 血管壁、血小板、凝血机制任何一种异常均可引起紫癜。其中有过敏性紫癜、药物引起的血管性紫癜、感染造成的紫癜、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护理要点:①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②限制活动,避免外伤,注射后局部指压5分钟;③禁酒;④口腔护理;⑤皮肤保持清洁,如有大片瘀斑可外敷如意金黄散、紫草膏、蒲公英泥或使用消炎电子膜;⑥过敏性紫癜可用皮质激素与抗组织胺类药物,观察有无关节肿痛,腹痛等情况;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行脾切除,使用免疫抑制剂,输血小板浓缩液,增强免疫功能;出血者应止血,注意有无脑出血;⑦中草药治疗。
8.血友病 本病是遗传性血液凝固障碍疾病。有血友病甲(第Ⅷ因子缺乏症)、血友病乙(第Ⅳ因子缺乏症)、血友病丙(第Ⅵ因子缺乏症)。甲乙见于男性,丙可见于男女。主要表现为深部出血,以肌肉组织血肿和关节腔出血多见,少数可有消化道、胸腔、肾脏、膀胱出血,出血倾向持续终生。
护理要点:①对症处理。出血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或用凝血酶纤维蛋白海绵敷贴,关节血肿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严禁外科抽吸处理;避免外伤;注意口腔卫生;②定期输入凝血因子或新鲜血浆。血友病甲可输入血浆冷沉淀物、抗血友病球蛋白;血友病乙可输入第Ⅳ因子浓缩剂或新鲜全血;③经常服用路丁与维生素C,禁服抑制血小板功能、对胃肠道有刺激及引起血管扩张的药物。也可选用中草药治疗。
9.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是一种多病因所致的高凝与出血同时存在的严重综合征。病因为严重休克、重症感染、羊水栓塞、暴发性紫癜、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早期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继而出现全身皮肤大片融合性紫斑,黏膜出血,全身多脏器大出血,重症可因脑出血死亡。
护理要点:①密切观察有无发绀、四肢厥冷、呼吸困难、少尿、烦躁、抽搐并伴有采血迅速凝固等早期症状;②迅速控制原发病,抗感染与休克,并注意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③高凝状态时可用肝素治疗,备好鱼精蛋白;每日观察尿量,定时查大便潜血、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如有活动性溃疡、肺结核空洞等,肝素要慎用;④消耗性低凝状态时要补充凝血因子,输新鲜血或血小板,注意皮肤和黏膜的护理,预防出血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