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龋 病

二、龋 病

龋病是一种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它是口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人类口腔健康危害很大,能引起严重疼痛并影响全身健康的疾病。

(一)龋病的发病因素

龋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有三种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即:①宿主(牙齿和唾液);②细菌和菌斑;③饮食(特别是糖)。在这三种因素同时存在的条件下,龋病才会发生。

宿主(牙齿和唾液):龋齿好发于牙的带菌区,而不易发生在自洁区,如牙的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都是好发部位。牙齿排列拥挤、重叠、错位、义齿卡环接触处与接触不良的套冠边缘,也是龋齿的好发部位。唾液量与质的变化,缓冲能力的大小,唾液中抗体的含量对龋齿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当唾液分泌减少时,龋齿数就有明显的增加,口干症患者、颌面部放射治疗后的患者,都会由于唾液分泌量减少而龋齿增多,且龋病严重。

细菌与牙菌斑:细菌的存在是龋齿发生的主要条件,口腔中的细菌,种类繁多,牙菌斑是一种稠密、不定形、非钙化的膜状细菌团,由菌丛与细菌间的胶状基质所构成,牙菌斑最容易在咬合面沟裂、面、牙颈部等不易清洁的部位形成,而且紧密地黏附在牙面上,一般的清洁措施如含漱、冲洗均不易除去。牙菌斑与龋齿关系密切,凡口腔中牙菌斑量大者,其龋患率也较高。

饮食: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尤以蔗糖的致龋作用最显著,蔗糖能加速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繁殖,而其他糖的作用很小。高糖饮食比低糖饮食更易致龋,故经常吃含蔗糖多的零食是极不利于牙齿健康的。此外,临睡前吃糖,以及含糖睡觉的习惯,都对牙齿极为有害,尤其是糕点、饼干等易于附着与滞留在牙面上,又易发酵,从而容易发生龋齿。龋齿病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牙痛也有轻、重。龋病按病变发展的程度分为五度:①一度龋:病变在牙釉质层,不易自我发现;②二度龋:病变已达牙本质浅层,病牙可找到明显的小黑洞;③三度龋:病变达牙本质深层尚未引起牙髓炎,但已靠近牙髓(牙神经),吃冷热酸甜食物引起疼痛,尤其是吃冷食更为明显;④四度龋:病变达牙本质深层已引起牙髓炎,出现剧烈疼痛或肿胀等症状;⑤五度龋:深龋未得到合理治疗进一步发展,牙冠大部分被破坏,甚至完全腐蚀只剩下残根,容易发生根尖炎及其周围病变。

(二)龋病的预防与护理

随着对龋病病因研究的深入,龋病的预防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龋病的患病率和个人患龋的牙数已逐渐下降。这一事实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龋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可以控制的。

龋齿是可以预防的。根据三联因素理论,只要除掉三联中任何一种因素,就可以预防龋齿的发生。

1.消除有关的致龋菌和牙菌斑 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2.控制蔗糖的食用量 不要睡前吃甜食,少吃糖,多吃含粗纤维的蔬菜或需要多咀嚼的食物。

3.隔绝致龋因素对牙组织的侵害 牙齿咬合面点隙是龋坏的易感部位,用防龋涂料封闭咬合面点隙以达到预防咬合面点隙龋坏的目的。

4.提高牙齿对龋病的防御力 提高牙齿防龋能力的方法,主要是使用药物,如氟化物、磷酸盐、氯化锶、二基磺胺、镀银等。其中氟化物防龋是药物防龋中效果最好、历史最久的一种。但它也有局限性,只能使发病率有某些限度降低。儿童防龋效果比成人显著,对光滑面防龋较点隙龋预防效果更好。

5.窝沟封闭能预防窝沟龋的发生 防止食物及细菌在其中堆积,导致龋齿的发生。

6.定期检查 成人应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隐蔽部位龋齿,及时纠正牙列不齐和不合适假牙、牙套等,停止龋齿进一步发展。

7.免疫学方式防龋方法 即将致龋细菌制成疫苗,用以防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