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络学说

四、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经络的详细记载,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借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保持协调和平衡。

(一)经络的组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纵行主干线。络是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许多孙络、浮络组成。在经络上分布有360余个腧穴,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等几类,其中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为主体,合称十四经脉。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二)经络应用于治疗护理

经络用于中医学的治疗护理有两个方面,一是“循经施治”,一是“归经理论”。

循经施治是根据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的归经,哪一部位出现病证即可循该部所属的经络取穴,施以治疗,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按摩和药物穴位注射等。如针刺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可有效地缓解胃脘疼痛。

经络应用治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药物的归经”理论。中医学认为药物的药效需要以经络为渠道传导转输,以使“药达病所”,而某些药物又可对某些经络脏腑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在中药的复方制剂中,又专有某个药物对药效起“引经”的作用。

近代对于经络应用研究最富成果也最有争议的一个领域是针刺麻醉,已经有太多的报道证实,针刺麻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麻醉技术;经络学的现代研究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针刺腧穴对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双向调节作用。许多报道认为在伴有心率加快的患者,针刺多规律性地引起了心率减慢,而在心率过缓的情况下,针刺又使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