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蚜虫

六、蚜虫

(一)为害症状

柑橘上蚜虫主要有橘蚜、绣线菊蚜等。为害柑橘的芽、嫩梢、嫩叶、花蕾和幼果,吸食汁液引起嫩叶皱缩卷曲,落花落果,新梢长势弱。有的还诱发煤烟病,影响树势。

(二)发病规律

橘蚜每年发生20个世代以上,以卵在枝条上或以成虫越冬,次年3月开始孵化为无翅胎生若蚜,每个无翅胎生雌蚜一生最多可胎生若蚜68头。繁殖的最适气温为24℃~27℃,在春夏之交时数量最多,夏季高温对其不利,晚春和晚秋繁殖最盛;绣线菊蚜每年发生20多代,以卵在寄主枝条裂缝或芽苞越冬。3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4~5月出现第一个繁殖高峰,9~10月是第二个为害高峰。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一般蚜虫大多在柑橘的幼嫩部分,因此对于无规律生长的嫩梢,可通过及时抹梢办法,一律予以抹除,从而达到阻断成虫食物链,降低虫口基数的目的。冬季修剪时,可以剪除被害枝及有蚜虫枝,结合冬季清园杀死枝干上的越冬虫卵。

(2)生物防治。蚜虫天敌种类较多,是制约其消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食虫瓢虫,分布普遍,并常可形成较大的种群,是控制蚜虫大发生最关键的自然因素。春夏期间天敌数量较多,应尽量避免使用高毒、长效、广谱性杀虫剂。在蚜虫发生期,使用0.3%苦参碱水剂200倍液+怀农特1000倍液喷雾,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物理防治:在柑橘园内挂黄板诱蚜,每亩橘园挂20~30片黄板。

(4)化学防治。当新梢有蚜率达20%时,喷施25%骇浪(吡虫啉)1500倍液或10%啶虫脒20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