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黄毒蛾

六、黄毒蛾

(一)为害症状

毒蛾别名桑斑褐毒蛾、纹白毒蛾、桑毒蛾、黄尾毒蛾、桑毛虫,国内分布于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寄主有枇杷、柑橘、梨、刺槐、枫、玉米、棉花等多种农林作物。幼虫为害枇杷叶片造成缺刻,也蛀害花穗及幼果。

(二)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4代,以3龄以上幼虫在树叶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结茧化蛹,4月中旬羽化。卵多产在老叶背面,初孵幼虫群集在叶背取食叶肉,2~3龄后分散为害蛀果的多为高龄幼虫,通常先啃食果皮,后蛀入果内取食,能多次转果为害。幼果被害后成畸形,蛀孔外形成许多黑色疤痕,成熟果被蛀后腐烂不堪食用。幼虫共5龄,少数4龄。

(三)防控措施

(1)做好冬季预防工作,冬季枇杷园刮净老树皮,剪掉锯口附近粗皮,消灭越冬幼虫。

(2)毒蛾发生严重的枇杷园,应从人工摘除卵块入手,及时摘除“窝头毛虫”,即在低龄幼虫集中为害一叶时,连续摘除2~3次,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药杀:在虫情大发生时,用50%敌百虫乳油1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