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医药进出口现状
(一)中药类产品进出口结构
传统概念上的中药类产品主要包括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材以及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近年中药进出口贸易在产品结构上以原料性产品为主,其次是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及保健品较弱,贸易处于顺差地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周惠近日在“2017中国(澳门)传统医药国际合作论坛”上指出,2017年上半年中药进出口一改2016年下跌态势,总体情况尚好。中成药及保健品在进口中的主导地位被削弱,中药提取物与中成药及保健品共同成为进口的主要商品,中药进出口商品有向中药提取物集中的趋势。
2011—2015年中药商品共出口至近150个国家(地区)。中药材和中药提取物的国际认可范围较为相近,中药材出口至82个国家(地区),中药提取物出口至90个国家(地区);中成药及保健品国际认可范围最大,出口至142个国家(地区)。2011—2015年中药商品进口共涉及50多个国家(地区)。其中,中药提取物的进口范围最大,从52个国家(地区)进口;其次是中药材,从41个国家(地区)进口;中成药及保健品的进口范围最小,仅从12个国家(地区)进口,旦主要从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亚洲国家进口。
由表2.1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中药商品的进出口总额为36.57亿美元,进口总额为7.74亿美元,出口总额为28.01亿美元,出口额约是进口额的4倍,处于显著的贸易顺差状态。自2011年以来,中药商品进出口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从2011年进出口总额为18.44亿美元,到2015年增长至36.5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4.53%。其中2013年出口额增长最为迅速,增长了7亿美元。
表2.1 2011-2015年我国中药资源进出口贸易总额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2016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大宗出口药材资源状况调查”。
表2.2 中药类产品出口历年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网站。
企业在出口中医药过程中,主要售卖纯中草药提取物原料,由表2.2可看出,2010—2013年,每年的提取物出口接近50%。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稳定在35%左右,中成药出口所占比例稳定在10%左右,中药保健品的出口较少,出口份额未突破10%。
1.中药提取物
(1)区域表现。
植物提取物高速增长,引领中药产品出口。植物提取物出口的传统市场依然是美国和日本。植物提取物对美国出口呈强劲增长,2013年占到国际市场总额的22%;对日本出口占比14%,同比下降2.49%;东盟国家是提取物出口的另一重要市场,尤其是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见图2.1)。
图2.1 2013年中药提取物出口国际市场分配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2013年统计结果。
(2)品种表现。
近年来,提取物占我国中药出口额的比重越来越大,主要包括膳食补充剂、色素类、甜味剂等类型。我国对美国出口提取物产品主要是越橘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甘草提取物等膳食补充剂原料类产品。对美国出口的强劲增长,一定程度反映出美国膳食补充剂市场复苏的迹象。出口日本的产品主要是汉方药浸膏以及营养补充剂原料产品。事实证明,在生药提取物方面我国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工作进展良好,已经形成较好的行业标准。从生药到提取物的技术进步迈出一小步,在整个出口格局中表现就提升一大步,再次证明中药行业出口的提升必须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2.中成药
(1)区域表现。
近两年来中成药出口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图2.2数据显示,中国香港地区中成药出口国际市场分配约占43%,是中成药的第一大出口市场。马来西亚占比22%。其余国家的出口市场份额均达不到10%,与中国香港地区有较大差距。中成药出口分布相对不均。同时,由于贸易壁垒等原因,我国中成药出口欧美比较困难。对于中成药的出口确实存在技术壁垒等限制,但是欧美相对较差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和缺少服务相关配套更是重中之重。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已经对中医药立法,允许中医执业,但中药的使用却是严重滞后,这种有医无药的局面急需攻克,否则中药的出口很难有质的提升。
图2.2 2013年中成药出口国际市场分配
在中成药出口的前10大市场中,除美国外有9个市场是以中成药或者传统药进行管理的。换句话说,目前中成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大多认可中医药的药品地位,需要在这些国家进行注册才能销售。各个国家的注册要求不同,市场准入条件不同。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药市场,也是我国中成药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之一。近年来,欧盟传统药注册是我国中药行业的热点话题,也一度成为中药以药品身份在欧盟销售的羁绊。自《欧盟传统药注册程序指令》(Directive 2004/24/EC)实施后,我国中成药对欧盟出口就呈下滑趋势。但在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原欧盟十五国中成药出口额实现了500.53万美元,同比增长8.73%,而对欧盟东扩十二国出口额为235.96万美元,同比增长3.59%。
(2)品种表现。
以小柴胡汤为例,2016年,兰州和盛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小柴胡颗粒成功在匈牙利注册上市,目前已向匈牙利出口三批中药产品,出口额累计超过20万美元。
目前,和盛堂公司与匈牙利东方国药集团已经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以匈牙利中医药中心为平台,面向中欧推广精品陇药。和盛堂第二批独家中药产品——酸枣仁汤、当归腹痛宁滴丸、甘草酸铋散、戒毒药品福康片在匈牙利的注册报批工作正在进行中。
以六味地黄丸为例,六味地黄丸于199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中国中药名牌产品”,连续多年被评为“甘肃名牌产品”,被世界中医药学会确认为“重点推广产品”。作为我国中药出口的重要产品之一,在国际市场上历来需求量很大、涉及的中医药出口企业也最多,目前,我国很多中医药企业都加入了六味地黄丸的生产营销行列。
3.中药材及饮片
(1)区域表现。
2015年,受量价齐跌拖累,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是中药类产品中唯一出口同比下滑的商品,呈现负增长。全年出口额10.58亿美元,同比下滑18.28%,出口数量17.9万吨,同比下降8.84%,出口均价5.90美元/千克,同比下降10.35%,量价齐跌是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出口额大幅下降及中国香港和日本两大主力市场的下跌的主要原因。
亚洲地区依旧是我国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主要市场。2013年中国香港是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出口的第一市场,占国际市场份额的44%,2015年内地对香港出口7.63万吨,同比下降9.33%;出口额3.40亿美元,同比下跌34.25%;价格同比下跌27.49%;2013年日本是我国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占国际市场份额的18%,2015年对日本出口中药商品1.78万吨,同比下降9.08%,出口额达到2.09亿美元,同比下跌18.93%;出口价格同比下跌10.83%。两大市场出口数量和平均价格的大幅下滑,严重影响了整个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出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出口下滑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内中药材价格整体下滑,外贸价格必然受其影响;二是传统中药材出口市场需求不旺。
(2)品种表现。
往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前10大品种分别为:人参、枸杞、地黄、党参、半夏、菊花、白术、茯苓、黄芪和川芎。但在2015年,这些品种的出口情况都不乐观,或量增价跌,或量价齐跌。前十大出口品种,出口额下跌的达到9个,并旦跌幅都比较大,其中,党参、白术、川芎、白芍、茯苓等六大品种的跌幅超过35%。
图2.3 2013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国际市场分配
数据来源:中国医保商会2013年统计结果。
以冬虫夏草为例,我国内地对香港地区出口的主要药材品种为枸杞和人参。值得关注的是,香港地区还一直是内地冬虫夏草的主要出口市场,但随着出口价格的不断上扬,冬虫夏草对香港地区出口量大幅下降,2013年冬虫夏草出口价格达到29 348.34美元/公斤,同比上涨16.07%,出口量萎缩到305公斤,同比下降57.7%。到2015年,内地冬虫夏草对香港地区出口量有所回升,出口价格较为平稳。2017年前三季度,对香港地区冬虫夏草出口量为469公斤,出口价格为22 506.55美元/公斤,同比增长18.56%。
4.保健品
2015年,我国保健品出口额为2.87亿美元,同比增6.34%,进口额1.60亿美元,同比下降5.15%。保健品贸易增幅明显,品牌优势将凸显。我国保健品出口一直是以原料为主,缺乏附加值高的保健成品。美国和日本一直是我国保健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其中,我国对美国保健品出口额的55%以上是鱼油类产品;对日本出口的保健品则主要是王浆类产品,占我国保健品对日出口额的90%左右。近些年我国蜂王浆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促进了我国蜂王浆产业发展、质量监督、科学研究等,使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价格主导权增强。
(二)中医药出口国家现况及历年统计
2015年,我国共与17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中药贸易往来,亚洲稳居我国中药出口的榜首位置,我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中药出口额达到22.17亿美元,同比小幅下挫2.48%,占我国中药出口额的58.80%。其中,中国香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等是主要目标市场,占对亚洲地区总出口额的近50%。美国连续多年跻身我国中药出口的前三大市场,全年业绩亮眼,这主要与其经济复苏有关。2015年我国对美国出口中药商品5.40亿美元,同比增长15.19%,占我国中药出口的14.33%。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我国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市场的出口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均超过20%,出口额分别达2.26亿、1.64亿和1.04亿美元,是巨大的潜力市场。
图2.4 2013我国中药主要出口国
数据来源:中国医保商会网站。
从我国中药出口的地域分布来看,亚洲还是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地点,其次是欧洲和美国分别为14%和13%,其余地区不足3%。此种销售结构也和各地域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有着巨大的关联性,亚洲诸多国家和我国文化相似、语言相近,中医药在其国内传播时间较长,民众接受程度较高,致使整体中药需求量较大,通过分析2013年中药产业整体出口分布来看,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的进口额较大,合计占到总出口额的60%,其中中国香港占24%、日本22%、韩国14%,应当注意到的是,日韩作为我国每年中药进口大国,但其本身也是中药制品出口世界的大国,日韩拥有的海外中药专利超过了70%,而中国只占到0.3%,日韩两国通过从中国进口原药二次加工后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流向海外,这样的做法会继续挤压我国在世界中医药市场的份额,所以如何提高中药材附加值进而产生更多经济效益值得深思。同时,世界其他国家中药出口困难除了跟本国政府针对中药设计的贸易壁垒有关外,也和当地中医的传播程度相关,缺乏服务的输出,缺少能够有执业资质的中医医师指导用药。
(三)中医药出口渠道
中药产品从我国中医药生产企业到达国外消费者,主要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出口渠道模式。
1.中医药生产企业自设办事处、自做终端进行分销;直接通过目标市场的卖场、连锁经营进行终端销售
当企业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在目标市场自建驻外办事处,组建自己的营销团队,招募当地的医药代表为其推广和销售产品,这样可以使企业免受经销商制约,进行产品的深度推广,进行企业品牌形象的维护,但是同样其对渠道费用投入的要求很高,并旦招募具有相当中医药专业推广水平的医药代表也有一定困难,旦对销售终端人员的管理难度较大;中医药企业也可以利用目标市场上现有的卖场、连锁经营医药机构进行直接终端销售,比如,“仙妮蕾德”是目前规模比较大的终端销售通路,它以行业专家的身份吸引消费者,并旦拥有较大的规模和低廉的成本价格,但是由于其不只专门经营一个品牌的产品,故对终端销售人员的产品形象培训不易实施。
以同仁堂为例。2016年12月16日,北京同仁堂“走出去”平台(TRTMED.COM)正式上线。平台将打造跨境电商,整合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的产品和中医诊疗服务,依托同仁堂布局全世界的门店和仓储物流网络进行统一配送。此次上线的平台采用从源头到用户的直采模式,由同仁堂整合国内知名中药厂商,从源头直接供货给全球用户,在实现正品保障的同时,无中间环节,大大降低成本。此外该平台整合全球供应链,实现境外直发,同仁堂遍布全球的线下门店、仓库系统将为平台实现更高的配送效率。比如加拿大用户网上下单,加拿大仓库的商品可以实现境外直发,缩减到货时间。同时,该平台实现全方位精准健康管理,同仁堂的健康服务管理模块和平台将实现后台融合,全球用户不仅可以购买到货真价实的中医药产品,还可以获得高品质的健康服务和全面的中医健康咨询。
目前,平台已经覆盖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七个国家,支持美元、欧元、英镑等15种货币结算。
2.主要依靠目标市场上传统医药公司进行分销以及实行区域代理制进行分销
选择目标市场上原有的传统医药公司进行中药分销,可以利用其广泛的市场覆盖率和已成熟的零售分销网络,为中药产品迅速打开市场,进行产品的推广和销售,避免市场空白区,但这种分销模式受医药公司制约较大,企业要看医药公司脸色行事,费用较高旦医药推广力度企业不好把握。在目标市场上以区域为划分选择中小型代理商代理销售企业的中药产品,可以降低企业的市场开发成本,而旦新产品可以迅速打开市场,企业可以对市场有一定的全局掌控能力,但是在企业不熟悉国外市场环境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市场空白区,旦寻找符合标准的区域代理商有一定困难。
以欧美国家和地区为例。在欧洲是以药店,诊所式营销渠道为主,由于中药作为天然植物药被纳入药品管理,药品是主要的销售渠道,但目前由于欧盟对植物药进口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中成药进入欧盟市场,也只能以食品补充剂身份进入。另外一种为海外代理式营销渠道,在美国,FDA认证是中药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成为美国保险公司买单药品的必要前提。然而,迄今我国还没有一种中药产品获得FDA认证。因此,中药主要在食品店,超市,营养品店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