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技服务贸易人才储备匮乏
中医药科技服务贸易具有行业的特殊性,尤其是在人才队伍组建方面,为满足学科要求和行业发展,就需要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即需要既有扎实的中医基础,又要熟悉服务贸易、卫生事业管理以及具备一定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随着国家对科研的日益重视以及对科研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多,国内临床科研人员能力评价的对象主要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临床医护人员和医学院校从事临床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从国内科研机构创新型人员的培训现状来看,我国的中医药科研人才总量不足、科研人员培训没有规范的培训系统、科研机构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较少,一般由中华医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机构发起,对科研人员展开短期的培训,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国内中医药科研机构的人才培训与中国科研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不能满足我国科研就够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其次,国外科研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有规范的系统,科研人才的培训一般与大学紧密结合,拥有完整的考核标准,对科研人员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估,并对优秀的科研人才进行奖励。最后,人才是创新的核心,面对我国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科研人才培养的正确方法,政府应加大对中医药科研机构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科研人员培养机构,对优秀的科研人才进行奖励。
我国科研人才的分布不够均匀,科研人才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型城市,而旦高层次人才比较倾向于工资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大型企业,科研机构规模较小、工资水平较低,对科研人才缺乏充分的吸引力;与此相比,一些中医药产业给予科研人员的工资较多,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较大,这就会促使中医药科研机构人才相对比较短缺。我国中医药科研人才培养主要靠国家出资,其机构的设置主要为专业的科研部门,与大学、企业的接触较少,单一的科学研究,其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得不到快速检验。2011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6 300万人,至今仍稳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的人均产出效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高端中医药创新型人才非常稀缺。我国由中华医学会等国家中医药组织联合开办的科研人才培训,时间简短,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不能够对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缺少高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我国中医药科研人才的培养,不能与西方先进科技进行有效结合,国际交流是中医药科研进步的重要手段,但是国内中医药科研在国际中的地位不够稳定,科研人才对外交流的机会较少。虽然科研人才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但由于受到资金、管理、发展方式等方面差异的制约,我国中医药科研不能与西方科技相融合,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科研人才的建设。
另外,在选择海派医师进行科研合作交流的时候,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高级的职称,再加上国内发展前景可观,更多的医疗工作者选择留在国内,因此没有稳定数量的海派医师。中医药市场开放使中医药机构和人才面临激烈竞争。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医药机构和人才对国际通行准则缺乏了解,还未学会利用国际通行准则保护自己。外国医药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人才具有较强吸引力,使中医药行业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很难稳定,国内中医药机构将面临人才不足的隐患。与国外医疗服务输入相比,我国医疗服务的输出发展迅速不快,规模也比较小。
综上所述,中医药科技服务贸易人才储备短缺,在服务贸易的多环节多阶段均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急需培养补充储备。同时,中医药科研事业面临科研机构创新人才缺乏、科研基础性设施不够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等弊端。中医药科研机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中医药科研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培养中医药科研机构创新型人才、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对实现中医学科研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