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校企合作
中医药走出国门,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在中医药企业发展的平台下,企业走出国门,需要一定的人才储备,而此时学校就成为企业合作的首选对象。中医学校的学生就业不应该局限于医院,药企成为其就业可选择范围。学校顺应时代的需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根据社会的不断改变而进行教学结构的不断改变。此时校企合作也成为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一大平台。例如,走出去的北京同仁堂在国际上已具有多家分店,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雅加达分店)、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波兰等地设有分店。为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中医药人才,公司委托北京市实验职业学校为健康药业定向培养的首批人才已经进入各一线门店进行上岗实习。鉴于校企双方合作成功,扩大合作范围,委培专业涉及中药、中药制药、中药营销等,人数增加到20人。但是,校企合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校企合作多是接受学生进行企业实习,或组建松散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合建几个实训室,或简单地捐赠几台设备,很少有企业真正地介入中医药复合人才的培养过程,校企合作的形式化严重。例如,为了利用学校的廉价劳动力,多数企业提供的企业实习或企业顶岗的岗位与专业极不相符;引进校园的企业没有真正承担中医教学任务;学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也多是象征意义搞几次“培训”,深层次的技术咨询、技术合作几乎没有。这种形式化严重的校企合作只能进一步挫伤校企双方继续合作的热情与积极性,进一步阻碍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无法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2016年年初,三亚国际友好中医疗养院正式开业,这是我国第一家公立医院成立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实体机构,继续强化“中医疗养游”国际客源市场。开业至今,有德国、俄罗斯等国际旅行商来考察洽谈,瑞典、荷兰、丹麦、卢森堡、瑞士等国的医学学员来学习取经,俄罗斯脑瘫儿童家庭来寻药问诊,并与俄罗斯脑瘫医疗机构签订了服务合同。同时,三亚中医院构筑中医人才高地,助力“医疗健康养生天堂”发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与指导下,建立国内名医三亚工作站。目前,已与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
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起步应从培育市场主体开始,应根据中医药教育合作发展的方向、规模的需要,以及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广西对外(东盟)中医药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或集团),并使之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的企业性公司(或集团)。重视品牌建设和推广,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应有一个从低层次合作到高层次合作的梯次推进过程,大致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吸引东盟国家的留学生来广西学习中医药或在广西开办面向东盟的短期中医药技术研修班;二是依托国外院校在东盟国家进行中医药非学历教育;三是待条件成熟后,在国外直接投资,创办中医药教育机构和中医药正规大学,将中医药教育纳入合作国的正式学历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