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旅游现状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生存性消费得到满足之后,作为享受型消费的旅游需求,正在持续释放中。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旅游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展示文化内涵与魅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为凸显文化的重要性,各地景区纷纷行动,挖掘其文化资源。相较于单纯的观光旅游,文化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态,旨在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收获精神的愉悦。文化旅游和景观旅游原来是两个分开的体系,现在随着旅游业发展的逐步深入,文化成为多种旅游业态的共同溯源,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则是振兴两个产业的着力点。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市场正逐步从追求游客规模的粗放式发展向追求品质的集约式发展转型。并旦,当下的入境国际旅游者是年年递增,中国的旅游收入年年上升;同时,通过国外友人的入境旅游,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游览,使得我国的文化在可以得到有效的传播,并在他们心目当中树立美好的形象,促进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
“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十三五”时期,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加速发展服务业,动力转换需要增强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改善民生也要进一步释放国民的休闲需求,凡此种种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从旅游发展角度来看,对文化的重视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因为中国旅游正处于从观光游到深度休闲度假游转变的过程中,旅游产品和体验的供给越来越离不开对文化的挖掘,并成为目的地留住游客的重要手段,丰富的文化体验尤其是在地文化体验,成为自然风光之外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依托,文化成为旅游产品的灵魂,“无文化不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的开发也是延长旅游产业链的重要依托,不仅可以极大丰富一个地方的旅游消费和体验,而旦,还可以让一个地方的价值变现通过互联网和现代物流的赋能,以文化产品的输出和文化体验的设计真正实现旅游的全域和全季发展。并旦,随着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出游能力渐趋增强,文化体验游成为游客热衷选择的旅游产品类型,其中康体保健游因为能够迎合现代人越来越强的医疗保健意识和康体养生需求,成为广泛关注和备受推崇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类型。在中国很多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旅游地,都已经出现相对完善和成熟的康体保健旅游的产品体系。
近20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持续推进,文化旅游管理和服务不断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各省、市在立足本区域文化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开发适合自己的文化旅游项目并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部分地方政府还将本地区定位为文化旅游城市,并按照产业化体系进行城市规划和发展布局,建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大型文化旅游区,不但促进了城市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实现了多彩的文化回归,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然而,如今的文旅产业依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还不够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结构布局还不够合理、供需不够平衡、高端人才相对短缺、市场环境有待完善、部分政策有待细化落实、文化企业融资难;我国文化旅游主要集中在资源较好的区域,区域发展不均衡性明显;开发的项目数量过多,开发项目质量并未经过严格筛选;旅游方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可让旅客直接参与的活动,直接导致景点吸引力弱,旅客不愿长时间停留。目前中国文化旅游业表现形式主要有旅游文化演出、旅游文化主题公园、旅游文化艺术园区;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涉及较深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宗教壁画,碑刻楹联等,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与今天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资料失传,研究、提炼、挖掘不够充分,存在着无法穿越、读不懂的尴尬,文化资源成了玩不转的宝贝;有些极具文化和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资金投入,开拓性激活的能力不足,综合效应发挥不好,如中医药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