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服务贸易面临的挑战

二、中医药教育服务贸易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教育体制问题

人的天赋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此评价人才的标准也不能一样。什么叫人才?热爱祖国、诚信做人、勤奋工作,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天才是人才中杰出者,有重大发明创造,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者,少数人才能达到。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树立人人都能成才,多样化人才的人才观。但是,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高度统一,全国一套教育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材。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有了灵活性,有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空间,但评价考试是统一的。统一的培养目标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于是从小强迫孩子学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造成人为的无序的教育竞争,最后受伤害的是儿童,是民族的未来。

教育方针说,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但是,现在从地方政府领导到学校教师、家长都认为升学率就是质量,考试成绩就是质量,与教育方针的要求背道而驰。人们的质量观不改变,我国的教育难有起色。这种质量观其实是功利主义的产物,以本身的利益为标准,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教育本身的病源,当然也有其社会基础。

这些陈旧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不能不说是教育本身的病根。然而,我国“一带一路”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又取决于其人才需求及与需求相匹配的教育及再教育供给制度,所以,“一带一路”成败关键在于其人才供给均衡及综合素质,而人才均衡及其综合素质又取决于分析“一带一路”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教育教学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及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创新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供给制度。“涉外”人才必须了解“一带一路”区域国家中的“法律实践”及法律思维,而不是法律制度。这就需要两类人才:一是懂相关技术及涉外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生态、宗教、道德及法律思维的决策或管理性人才;二是了解东道国法律实践的投资风险管理及控制的管理或法律人才,由于我国有的高考教育制度文理分科,大学注重专业化而忽视了综合性或跨学科综合人才的培养,造成目前具有“涉外”人才市场的人才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类是技术性专业人才不懂管理;二类是涉外性人才除技术专业问题外,只懂国内人文而不懂“涉外”地域性人文;三类是懂法律人文的人不懂技术或管理。

(二)中医药教育服务贸易政策不健全

中医药服务贸易是近几年才被提起的,作为服务贸易里的新兴品牌,其发展尚不成熟,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我们常说教育是百年大计,而中医药贸易发展较晚,其教育模式仍需要改进,而教育作为指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指南针,涉及范围广,其政策的制定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关于中医药教育方面的政策制定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三)中医药课程标准化推进

中医药教育服务贸易在开展之初,需要构建一套标准化的国际教材及教学模式。然而,中医药国际教材的编制现阶段还需要不断更正和增添,中医讲究气血、阴阳五行,万物相生相克,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由于西方国家对其认识并不全面,加之其对西医治病理念的长久认识,要想在课程中表达清楚,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中医涉及面广,经络穴位较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际名称,这也给中医药课程国际化的推进提出另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