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贸易主体

二、教育贸易主体

(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持续稳定的基础是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而不能过于形式主义。校企双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运行机制等方面各不相同,差异较大。另外,中医药院校应以企业需求为视角,创新校企合作运作模式,使企业在合作中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利益,调动企业积极性,增强双方的信任度与了解,为后续深化合作做准备。学校应务实地开展合作活动,服务企业,杜绝形式主义。譬如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实现其经济效益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分享企业资源中,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

(二)加强办学质量建设

中医药来华教育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起步阶段(1949—1978)、发展阶段(1978—2002)及蓬勃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三个阶段。自从1957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得到较大的发展。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数在我国各科类高校来华留学生数中一直名列前茅。近年来,中医药在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医药院校积极服务于“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在各大洲建立中医孔子学院、海外中医中心等对外交流合作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合作项目,来华留学生数量长期处于自然科学类学科留学生数量的首位,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态势来说,单纯从数量规模角度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不少,扩大办学规模已经不再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首要目标,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质量显得更为重要。2015年12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颁布《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指标体系》,对我国留学生长期教育开展质量评估工作。该指标体系从师资、专业、课程、实践活动、文化交流、教育制度、管理制度、新生录取、生源结构、学费标准、日常管理、发展规划、学习条件、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对参评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进行质量认证,切实加强办学质量建设。

1.中医药对外教学与培训

要发展中医服务贸易,少不了人才队伍的强军建设。鉴于中国中医药院校的外语教学相对薄弱,中医药院校应与当地外国语大学联合,再根据相关语种结合市场需求开设中医药专业课程,在国内设立专项的培养计划,注重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相结合,学习多门语种,培养出面向不同国家的复合型人才。再充分利用定居在当地的华人中医药专家资源、侨居专家懂得当地语言、熟悉当地国情、具备中医专业技术特长等优势。建议国家采取政府招聘、考核或毛遂自荐等方式,竞争上岗,这样可以减少国家对人力财力的投入。聘用华人,可以有效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取得当地教育部门认可,促进中医人才本土化培养。

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应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中医药学校加强中医药专业外语教育教学,同时鼓励国内符合中医药教学要求人员进行中医药教育,这需要中医药教育服务贸易主体提高其自身办学素质。

2.开展短期培训

从短期教育培训来看,海外学习与中医药保健文化相关的太极、气功、八段锦等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数众多,这些传统文化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切入点。很多海外人士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更多地了解了中医药,愿意接受中医药服务。我国的教育机构和学会协会应该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培训,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

(三)人才培养应符合趋势

现阶段,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取决于相关的综合型人才,而目前具有国际眼光的技术性管理人才或管理型法治人才稀缺,其根源在于教育及教学模式的机械性。培养中医思维,需要强化中医理论的教学,继承中医大家的经验,再加上充分的临床训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人才。要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的差异,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尊重这种差异。

针对问题,我们需要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原有的难点和阻碍,在人才培养上作出应有的贡献。培养中医药人才就要遵循中医药教育的基本规律。一个合格的中医医生首先要建立中医特色的思维方式,还应灵活运用各种临床实践技能。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亦先后在捷克、马耳他、摩洛哥等国建立海外中医中心,设立美国第一家中医孔子学院,2017年又试运行美国中医中心,启动毛里求斯中医中心。特别是与马耳他大学合作举办的马耳他中医中心,不仅已顺利开展中医临床服务,所举办的“中医针灸与文化”硕士项目首届学生也已经毕业。“5年来,累计派出逾860名学生赴海外及港澳台地区交流学习,旨在推进全球化视野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说。学校需根据企业对中医药人才的动态要求及时修改、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四)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服务贸易主体

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医药学院所招留学生均属于该学校分属国教院,规模较小旦专业划分不明确。2017年6月2日,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颁布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大幅提升政府奖学金学历生比例。为了增加对留学生,特别是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吸引力,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围绕外交战略布局,国家设立了中蒙、中坦、中埃和中印尼等13个专项奖学金;配合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设立中美、中欧、中俄人文交流奖学金。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来华学习的留学生的重视度逐渐提高。近年,我国在中医药发展上也作出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举措,可见未来来华学习的留学生能够在更加健全的教育体系下更加系统地学习中医药文化,成为专业化更强的中医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