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刹那间,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对外物的心无挂碍,空诸一切,和世俗之物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境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他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宗白华认为,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于人生忘我的刹那间,也就是“静照”的产生。这是一种禅定的心灵状态,是由肃静的关照和动态生命所构成。
当你以静照的心态去观赏各个时期的陶瓷,你就会发现其别样的美。如历代的龙泉青瓷,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龙泉人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制造出青瓷,开创中国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从南北朝到唐五代以前都属于龙泉青瓷的早期发展时期,早期发展是缓慢的,因为当时的龙泉窑是以土窑为主的,烧成温度和技术还有欠缺。到唐代以后,慢慢地受到瓯窑、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别是越窑的影响,龙泉窑初步形成规模,并形成淡青的釉色,为两宋龙泉青瓷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西方艺术强调可见性,中国艺术却在于意味性,这层意味却正道出了人类的崇高而深沉的人性意识。道家崇尚自我个体的自由,率真情性,不以儒家的“礼制”为约束,却补充了儒家的人性意识论,这并不是西方的自然主义行为,也不是形而下的返璞归真,而是一种形而上的人性自由。在工艺器物观上,强调了人不被物所控制的人性意识,“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既不抛弃物,又不为物所支配。这就意味着人是物品的主人,不能被物所异化。“异化”问题不仅被道家所认识到,并且也被墨家所认识到。道家在异化问题上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认为统治人、支配人的异化力量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故“白玉不毁,孰为圭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育,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实际上异化论无不与追求个体的自由精神有关,这种自由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自由,是自由王国里的人性显示,是深层次的有意味的人性意识,因而中国陶瓷在注重为人服务的功能外,其造型与瓷面的色调、构图等配合的和谐统一,含蓄内秀,力求一种艺术的自然美,显现道家形而上的自由的宇宙观境界。陶瓷的每一根曲线、每一个细微的弧度都要求浑然天成,瓷面素朴,吸取自然色彩的精华,如著名的南青北白、宜兴紫砂陶器。在道家美学的影响下,中国陶瓷显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无限亲近。即使是繁复的清瓷,它在造型上仍显出自然美。人类因此而享受到了一种陶器文化中的宇宙的自由精神,同时也享受到了人性中的深层的优雅。
文稿付梓时,回头再看常会发现许多来不及弥补的遗憾和缺失。所幸文稿本身研究意义和价值还在,尚有拓展空间和深入研究的余地,若能抛砖引玉引起同仁的兴趣,此愿足矣。
读者明鉴,敬请批评指正。
王霁轩
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