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陶瓷的纹饰

第二节 唐以前陶瓷的纹饰

(一)新石器时代

彩陶图案的装饰重点,多落在上部,肩部和口部的纹饰大多比较丰富。这是因为陶器放在地上,人席地而坐,视觉的重点必然落在陶器的上部。因此,陶器,特别是大腹壶、罐类等,上半部纹饰丰富而下半部多数无纹。

早期,我国彩陶文化主要分布区为黄河中游的河南、陕西一带,其代表类型是半坡和庙底沟。早期的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简单朴素,以红底黑花为主,少数为红彩。母题有鱼、鹿、蛙等动物纹和人面纹,少量植物枝叶纹,以及由直线、横条、三角形、折波、斜线和圆点组成的图案花纹。其中鱼纹数量较多,变化丰富,形象生动,有单体和复体两种组合,某些图案纹亦可能由鱼纹简化演变而成。纹样的组合变化多端,或对称,或不对称,或由同一母题的花纹连续组合,或取不同母题的花纹连续组合,纹饰部位与器物造型配合相宜,均达到最佳的装饰效果。庙底沟类型,为仰韶文化彩陶繁荣时期的代表。其纹饰以图案为主,常以弧线、弧边三角、勾叶、圆点及曲线组成二方连续的带状纹饰,环绕器壁,绚丽多彩。

此外还有垂幛、豆荚、花瓣、网格等纹样,以及各种姿态的鸟纹、鱼纹和蛙纹。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彩陶器为卷唇曲腹盆和敛口曲腹碗,纹饰主要施于曲腹以上圆鼓的肩部,且多用曲弧装饰,侧视之则成球体,线条的曲弧度也显得越大。半坡类型的彩陶折肩以上为微弧的平面,故多用直边三角形和直线纹装饰,二者装饰风格迥然有别,但各与其器物的形制特点相协调,从中也反映了仰韶文化不同时期和地域之间生活风貌和审美观念的差异。

(二)夏商周时期

夏代陶器的器表多饰有划纹、弦纹、篮纹、方格纹、绳纹与附加堆纹,并有一些回纹、云雷纹、涡旋纹、叶脉纹、圆圈纹、花瓣纹和人字纹等。

商代早期陶器以满饰绳纹和兼饰划纹、弦纹与附加堆纹为主,并有一些双勾纹、云雷纹等带条状的图案装饰,也有少量刻画的鱼纹、夔纹与蝉纹。商代中期陶器的表面除素面磨光外,绝大部分陶器的腹部与底部,都是使用比商代早期印痕稍浅的绳纹,并加饰一些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刻。部分胎质细腻,器表磨光,制作精致;部分盆、壶、豆与翁等陶器的腹部或颈部,还印饰有饕餮纹、夔纹、方格纹、人字纹、曲折纹、花瓣纹、云雷纹、涡旋纹、连环纹、乳丁纹、蝌蚪纹、圆圈纹和火焰纹等图案组成的带条装饰,其中以饕餮纹组成的带条数量最多,为当时各种图案带条装饰中最为精美的一种。

商代晚期陶器的表面主要以饰印痕较浅的绳纹为主,兼饰一些划纹、弦纹、附加堆纹与刻画的三角纹、人字纹、云雷纹、方格纹,并有少量图案精美的饕餮纹、夔纹。

周代陶器的器表多满饰绳纹,并兼饰一些划纹、弦纹、三角纹、曲折纹与附加堆纹。只有部分素面磨光的陶器表面,才饰用一些云雷纹、回纹、曲折纹等图案组成的条带状纹饰。另外,东南地区的陶器表面多为素面或饰印一些弦纹、水波纹与席纹。

(三)战国秦汉时期

春秋时期的陶器以平底器和袋状三足器最为多见,日用陶器的品种明显减少,纹饰也趋简单,基本为素面或绳纹。

战国时期,由于丧葬制度发生变化,陶礼器逐渐取代铜礼器随葬,因而仿铜礼器的陶制明器成套成批地生产,陶器的纹饰也变得讲究起来,出现了暗花、磨光、线刻、朱绘等多种手法,把制陶工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西周崛起的印纹硬陶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春秋时期的印纹硬陶的纹饰以回纹、方格纹、云雷纹、曲折纹为多见。战国时期印纹硬陶的纹饰以米字纹、小方格纹、编织纹和麻布纹为主,并注意纹饰与器形及大小相协调,在面的布局上展示出点与线的律动,寓变化于均衡同一之中,具有一种单纯朴素的美感。例如翁、坛和大型罐等高大容器,因腹部块面大,往往拍印米字纹、粗麻布纹、方格纹、米筛纹等较粗犷的花纹,显得大气而浑然一体。小件器物如盂、钵和各式小罐等,则拍印细麻布纹一类细密工致的纹样,在肩部还常常贴饰旋涡纹或S形堆纹,显得轻盈工巧。秦代除主要的印绳纹外,还有一些划纹、弦纹与彩绘。汉代日用陶器的器表装饰有绳纹、弦纹与划纹。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的越窑瓷器上,常见的纹饰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等,至晚期出现了斜方格纹。西晋时期的越窑瓷器上,常见的纹饰有铺首、弦纹、斜方格纹、联珠纹或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东晋时期的越窑瓷器上,纹饰以弦纹为主。南朝时期的越窑瓷器上,莲瓣纹成为瓷器的主要纹饰。

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这一时期出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贴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为平底。西晋青釉槅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粮食满仓的富有生活。在江南地区,谷仓稍大一点如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仓叫“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圆虎子多为正烧。虎身一般刻画飞翅纹。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在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他器物如盘、碗、罐等也有饰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香薰在两晋墓中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镂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