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陶瓷的审美取向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陶艺的成型工艺、质地、造型、装饰是沿着简单到复杂的道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装饰各具特点,都不断地在演进变化。和谐的装饰能为造型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装饰必须做到“饰必应型”,也就是说装饰必须以造型为依托,适应造型,取得协调与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增强陶瓷整体艺术效果的目的。从东汉到三国,我国陶艺完成了从无釉到有釉、釉层由薄增厚的变化,实行整体上釉,装饰特色为“古拙质朴,厚重的装饰味道”。唐代,北方的白瓷与南方的青瓷相呼应,形成了唐代的“南青北白”的陶艺布局。“唐三彩”广泛流行,它以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艺术风格著称。宋朝是中国陶艺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个时期有著名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作品有单色刻画花纹片釉与堆雕影青及釉上加彩等技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陶艺的装饰效果。宋代陶艺的装饰特色为“素淡、恬静、幽雅”。清朝是陶艺的鼎盛时期,陶艺彩绘的色料越来越丰富,陶艺装饰技法也不断在提高,青花、古彩、斗彩、镶金等,争奇斗艳、五彩缤纷。彩绘在这个时期广泛流行,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色釉等各式陶瓷装饰手法,也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期的陶艺成为达官贵人、外商、收藏家趋之若鹜的宝贝,是人们玩赏的珍宝。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陶艺基本是延续清朝时期的模式,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新中国成立后,着重发展日用陶瓷,在生产工艺上,将柴窑逐渐改成煤窑、油窑。由于大规模的生产,陶瓷产量急剧上升。陶艺装饰的内容也基本上是生活化的题材,并和现代艺术理论结合得更紧密。
改革开放后,新生代的陶艺工作者出现了大量的特色流派:学院派和民间派。学院派是指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学院的师生,凭借着高的学历,从理论到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成了一个大的流派,结合了现代美术和西洋美术的理论及表现手法,创造了崭新的陶艺风格。他们的表现手法是把国画的写意性,运用到花的写意上,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效果。有时将手绘的工笔画,运用在造型上。现在新一派的陶艺作者,创作出了令人惊叹的作品,把古代的书法艺术运用到陶艺中,从坯胎到雕刻再到上釉。他们认识到了陶艺的价值在于艺术性的体现,陶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应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无限的艺术中,创造出更大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