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陶瓷的审美取向

第四节 唐以前陶瓷的审美取向

陶瓷是最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那些凝聚着艺人们智慧和心血的陶瓷艺术品,再现了人类文明演进与发展的历史,展现出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追求美、向往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轨迹。现代陶艺指19世纪末,在艺术之都巴黎开始流行的一种新兴艺术门类,以放任、偶发、自由的形式,率性地表现艺术家情感观念。现代陶艺是世界陶瓷史上的重大突破,它与历史悠久的传统陶瓷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审美无疑是联系二者之间关系的纽带。

传统陶瓷艺术以实用为依托,实用性成了审美的第一要素,这是人类社会初期以生存为基本前提时形成的最朴素的审美情感。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巨大提高,那种以实用为依托的审美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艺术领域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高扬个性化精神旗帜的指引下,逐步推翻了实用审美的桎梏,开始向精神审美方向升华。

(一)新石器时代

北方类型制陶工艺的特点:

以普通易溶黏土制作陶器时多以红黏土为原料,甘青文化区采用模具敷泥法,彩陶制作工艺高度发达,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河中游是模制法最流行的地区,出现于庙底沟二期(距今5300年左右),盛行于中原龙山文化,模制法系用泥条盘筑(或圈筑)在模具的外面,再拍打(或滚压)成与模具形状相同、大小相近坯体的方法,对后来夏商陶槅等的制作工艺和青铜器的范筑法具有深远影响;黄河下游是快轮制陶最发达的地区,所谓快轮制陶是指利用轮盘快速旋转所产生的惯性力将泥料直接拉坯成型。现有资料表明,黄河下游和长江中游是中国轮制法出现最早的地区,也是轮制技术最发达的地区,山东文化区快轮制陶技术和渗碳工艺发达,蛋壳黑陶制作工艺空前绝后。

南方类型制作工艺的特征:

以高镁质易溶黏土和高铝质耐火黏土制作的白陶明显多于北方类型,以瓷石或高硅质黏土制作的硬陶产于南方类型,夹炭陶和夹蚌陶的制作工艺具有南方稻作农业和水乡的特色,泥片贴塑法和蛋壳彩陶的制作工艺具有独特风格,还原烧成技术水平高于北方类型。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两个类型的制法存在差异,北方的模具的敷泥法属于模制范畴,而南方的泥片贴塑法属于手制范畴,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南北方的陶器制法逐渐趋向统一,两个类型都普遍采用泥条盘筑法,到了新时期时代晚期,都流行轮制法。总的来看,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主要采用手制法成型,到晚期才流行轮制法和模制法,长期烧成温度较低,早期主要采用氧化气氛烧成,晚期才流行还原气氛烧成,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制作和烧成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从形态、艺术的角度看,由于各地环境、产业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陶器的形态也千差万别,异彩纷呈,共同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画卷。

(二)夏商周时期

原始瓷器至少于商代中期出现,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商代的统治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陶瓷工艺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地区的特征,制陶业从其他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西周原始瓷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再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致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三)战国秦汉时期

(1)秦代陶瓷

秦王嬴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将以往各藩王制度废弃,分天下为郡县,但至二世胡亥,各处大乱,刘邦起事,破秦灭楚,立国为汉。

秦始皇于即位之初便倾天下之力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房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陶器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巨。他们不仅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而且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的是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像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大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低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这批陶塑运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分件制作,粘接成初胎,再于表面覆加细泥,运用了塑、捏、堆、贴、刻、画结合的技法,把几千位不同年龄、不同军衔、不同性格、不同地域的武士俑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些武士俑个个身穿战袍,勒带束发,足登方口齐头履,有的手执弩机弓箭,背负盛置铜矢的箭袋,有的手执长矛,腰佩弯刀铜剑。其中有须髯开张、气度昂然的壮士,也有生机勃勃、稚气未脱的少年兵,有面容清瘦、长须可捋的老兵,还有高冠披甲、身佩长剑、凝神沉思的将领。还有那高1.5米、体长2米的陶马,膘肥体壮,小耳大眼,口裂较深,前肢柱立,后腿若弓,筋骨强健。这些活灵活现的战马昂首挺胸地排列于军阵之中,衬托出军阵的威武雄壮。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陶塑艺术史上的创举,秦代的陶工以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令人叹服的写实能力为后人留下了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

(2)汉代陶瓷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瓷器的生产制作既是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一种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凝聚——青碧如玉的瓷器釉色,迎合了中国人的“崇玉”传统,也体现着中国人讲求“自然天成”的审美趣味。从那时起,青瓷工艺延续至今,并作为中国瓷器艺术主流的历史达千年之久。

酱釉陶壶 (西汉)

此壶口径14.9厘米。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足外撇。壶外通体施酱黄釉,肩部及腹部各刻画弦纹两道,其间彩绘水波纹。釉色浓郁明快,古朴和谐,纹饰布局疏朗,描绘笔调粗简豪放,写意感极强,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此陶壶仿铜壶造型烧造,釉层清晰透明,釉面光滑可鉴,花纹具汉代独特的装饰风格,充分显示了汉代陶艺家的深厚功力,也集中体现了汉代釉陶装饰所取得的成就。

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汉代皇帝的陵墓沿袭秦始皇陵规制设置随葬兵马俑群,数量不少于秦代,但体量明显缩小,高度一般是50~60厘米。考古发掘中发现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公元前25)的两类陶俑:一类是完全沿袭秦俑旧制,俑体上直接塑出服饰,施以彩绘;另一类与秦俑造型风格迥然有别,是裸体男、女塑像,然后披穿帛衣。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模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

彩绘陶方壶 (汉)

此壶口边长11.5厘米,足边长12.6厘米,高39厘米。壶口部与足底部皆为方形,四角攒尖方盖,壶身两侧各有一铺耳。通体饰黑、红彩为主色调的图案,颈与腹部皆绘流云纹,并以棱格纹条带相间。此件方壶的造型和彩绘纹饰均仿照同时期的漆方壶而作。此类彩绘陶器在战国和西汉墓葬中出土较多,可能是专用于殉葬的明器。

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陶俑表现的题材和内容都更加广泛、丰富,骏马拖车的陶马车和成群的男仆俑、女侍俑、乐舞俑,是当时常见的题材,塑造得生动朴实,充满生活的气息。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的动物陶塑也十分成功。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1000℃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

青瓷双系壶 (东汉)

此壶高24.5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9厘米。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对称竖系。通体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部刻画水波纹,腹部刻画密集的弦纹。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东汉末年,人们用高质量的黏土和瓷石混在一起,烧制出一种可以塑造成型,刻上装饰性图案,绘上图画的坚固的青色半透明体容器——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诞生了。在此之前,虽然几乎所有的早期文明都制作出了陶器,但都还不曾制造出瓷器。

绿釉陶壶 (东汉)

此壶高40.3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15.7厘米。壶盘口,长颈,肩部置对称辅首耳。垂腹,腹下承以外撇高圆足。壶通体施低温铅绿釉,釉呈瓜皮绿色。口、颈、腹部均饰凸起的弦纹。此壶属于随葬品,腹部转折处釉面因长期在地下处于潮湿环境中析出盐类物质,致使表面呈银白色。

汉瓦

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据考古发掘证明,最早的“龙窑”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广东增城出现的,其次才是浙江上虞的东汉龙窑。这种窑型大概是从火膛与窑室连在一起的升焰式方窑发展而来的,即将窑顶封闭,窑身倾斜,低的一端为火膛,在最高处开排烟口,而窑炉依山而建,外形似龙,故称“龙窑”。龙窑的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速烧和维持还原气氛。东汉的龙窑烧成温度已达1200℃以上,烧制出的瓷器釉面均匀无裂纹,釉色淡青,胎质白细,薄而微透光,胎釉结合牢固,吸水率在0.5%~0.16%。在部分窑址中发现了成熟的青釉瓷器。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史由此开始了新篇章。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黏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黏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魏晋(公元前221年—公元263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从公元200年至581年。公元200年,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现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三国”。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1)魏晋装饰特点

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乐、舞蹈、宗教、畜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烛台、油灯、水盂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缥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之外,常用褐彩打破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这种装饰方法简单易行,适应面广,效果较好,所以被广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兴盛。其字体形式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当今所见的越窑晋瓷,工艺多为上乘,釉色高古,质地醇素,极具品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所生产出的陶瓷在釉色上发生了很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这与釉料成分、烧成火焰都有很大关系。

西晋青瓷上盛行的带状印纹或刻纹此时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画的弦纹,或者光素无纹饰,形成简洁朴素的风格。兽面衔环装饰和模印网纹都是西晋时期青瓷的流行纹饰。西晋晚期出现的褐斑装饰至东晋时却大为流行。

尽管现时的技术力量更加强大,但今人的仿制品都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失却了古人的迹象。瓷釉的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分,经过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分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较大差异。

南北朝(公元前263年—公元581年):公元263年,魏灭蜀以后,连年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西晋灭亡之后,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

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的出现一直延至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却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2)南青北白

在我国,众所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出现当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在1200℃~1300℃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不剥离。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面广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

(3)越窑青瓷

又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其基本分部在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4)瓯窑白瓷

在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苏的宜兴窑等等。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明器等等。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

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全,中原地区大批百姓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沿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这无疑是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