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陶瓷的釉色
2025年09月26日
第三节 隋唐时期陶瓷的釉色
隋代的施釉技术和窑炉结构都还有待改进。隋代当时一般用蘸釉方法,釉仍属石灰釉,透明度强,在高温中流动大,因而烧成后常呈流珠状。一般器里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另外,隋代青瓷一般是在还原焰中烧成,但釉色不稳定,说明它的窑炉结构有待改进,使用还原焰烧成技术还不成熟。
唐代花釉瓷和搅胎釉技法的创新。唐代陶瓷器的主要成就,除了青瓷、白瓷、三彩陶器、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外,还有一种花釉瓷器也很值得重视。花釉是由我国唐代北方窑创烧的高温颜色釉,施有这种釉的瓷器,唐代文献称之为“花瓷”,主要产于河南地区。它是在黑釉、褐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块,斑块有的作规则排列,有的任意涂洒,在高温熔融状态下加工形成,有的像波浪,有的似叶片,有的宛如夜空中绽放的礼花,凝重豪放,别具特色,与唐人追求浪漫雄伟的审美趣味正相适应。目前已发现河南鲁山段店窑、禹县下白峪窑、郏县黄道窑、内乡大窑店窑、山西交城窑、陕西铜川耀州窑等六处唐代烧花瓷的窑址。
下面我们以隋唐时期邢窑为例,列举一下隋代邢窑釉色的特点与分类。邢窑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河北省临城县二轻局和内丘县文物组先后在临城、内丘发现多处窑址,当这些窑址被确认为历史上的唐代邢窑所在地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联合当地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一次又一次的发掘成果不断颠覆着人们对邢窑的曾有认知,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个曾以白瓷名垂青史的历史名窑——邢窑不只是白瓷的缔造者,还是许多色釉瓷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