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的审美取向

第四节 宋代陶瓷的审美取向

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政治局面相对稳定,赋税较之晚唐五代有所减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宋代人口因此急剧增加,并向城市聚集,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人口多达百万之众。另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北宋定都开封以后,宋代打破了唐五代城市严格的坊市制度,唐五代的坊与市之间有土城隔开,夜晚禁绝商业活动,居民也不得上街。宋代的商业区与居住区的界限逐渐消失,实行坊市合一,住宅和商店相混合,沿街设店,消费娱乐场所随处可见。另外,宋代取消了宵禁制度,开封的街道都是商店、酒楼、食肆,商贩通宵达旦营业,昼夜喧呼,夜市繁盛,人们的生活需求日益丰富。宋代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中就写道:“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市井繁华的镇、市,在宋代发展迅速,城镇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到了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西面临近西湖,东南面是钱塘江,水路运输发达,故此成为民富物殷的大城市”,城市制度的改革促使了经济的发展。

宋代社会人口的增加,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发展,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财力和技术支持;人口向城市聚集,为制瓷业创造了广阔市场,广阔的市场反之又促进了瓷器的生产。瓷器,这种“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生活必需品,在宋代出现了生产和需求两旺的发展势态。

“在绘画领域,宋人把‘逸品’置于‘神品’之上,水墨山水花鸟取代了金碧山水,‘文人画’经苏轼等人的介入倡导,异军突起,追求清新、平淡的画风,并开始自觉地把诗、书、画三者融合起来。画家笔下多为枯木竹石、云烟山景,或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秋江暝泊、野渡横舟一类,画面上传达出一种苍凉、幽淡的意境。美学议论的重点,已从一般的讨论景物、构思和风格到境界问题上,苏轼的‘和谐’说、严羽的‘兴趣’说和‘妙悟’说就是理论代表。”[21]苏轼总结了前人之说,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论证,这里有道家的平淡闲和,也有释家的空灵幽远。

“禅宗意境的奥妙,深深地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他们把含蓄、朦胧、淡泊、悠远、空灵的意境,视为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22]李玉朝《禅石》也指出:“禅宗艺术在情趣上偏爱宁静、淡泊、清远、和谐、朦胧、恬美、平淡、虚融……”[23]景德镇窑工匠在青白瓷胎体上采用工具刻画篦花或印花的装饰方法,图案纹样隐藏在釉下,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浑然一体,需要在柔和的采光下通过一定的角度静心欣赏才能品味其韵味。宋青白釉菊花纹碗,碗壁刻画两朵盛放的菊花,菊花相对排列,碗内心再刻画一朵稍小的菊花,花瓣用篦划手法花插,辅以缠枝也作陪衬,简约生动,碗外壁刻画规整折扇纹,衬以晶莹润泽的青白釉,更显其形态逼真,生机盎然。

宋青白瓷双鱼纹碗,一件青白釉碗内心刻画两条并行的游鱼,匠师除用简单两笔勾画出双鱼的身躯外,全用夸张变化的艺术手法,即用篦纹排线来表现鱼鳞、鱼鳍和水浪,鱼身上的排线既似鱼鳞,又像水波,恰似游鱼在江河中半露半藏,时隐时现。画师们抓住了瞬间动态,从而真实地再现了鱼水交融之情景。尤其是刻画花、篦划花等装饰手法由于速度的要求,往往寥寥几笔,简练生动,显得形神兼备,尽显速写之妙,有写意之风。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纹饰舒展有力,清秀,简约,灵动,通过刻画花、篦划花等手法来表现釉色的厚薄变化,若隐若现,虚虚实实,体现的是一种疏密有致,暗藏生命力的静美。

【注释】

[1]《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陈雨前,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0页。

[2]《江西瑞昌发现两座北宋纪年墓》,瑞昌市博物馆,载《文物》,1986年第1期。

[3]《介绍一批江西出土的宋元青白瓷》,吴志红、范风妹,载《中国陶瓷》,1982年第7期。

[4]《浙江省武义县北宋纪年墓出土陶瓷器》,李知宴,载《文物》,1984年第8期。

[5]《江西发现几座北宋纪年墓》,彭适凡、唐昌林,载《文物》,1980年第5期。

[6]《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陈雨前,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7]《青白瓷鉴定与鉴赏》,彭涛、石凡,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58页。

[8]《宋代纪年墓出土青白瓷器的类型与分期》,孙琳,2007年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江西瑞昌发现两座北宋纪年墓》,瑞昌县博物馆,载《文物》,1986年第1期。

[10]《江西出土的宋代瓷盒》,范风妹,载《文物》,1988年第5期。

[11]《江西发现几座北宋纪年墓》,彭适凡、唐昌林,载《文物》,1980年第5期。

[12]《浅析湖田窑青白瓷的釉色与造型工艺》,李荣华,载《南方文物》,2000年第3期。

[13]《景德镇瓷器鉴定》,朱裕平,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14]《江西乐平南窑窑址调查报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10期,第11~38页。

[15]《青白瓷鉴定与鉴赏》,彭涛、石凡,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99页。

[16]《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

[17]《图说中国绘画史》,崔庆忠,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18]《试论宋代瓷器的装饰艺术》,胡习珍,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第28~29页。

[19]《试论宋代瓷器的装饰艺术》,胡习珍,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第43~44页。

[20]《试论宋代瓷器的装饰艺术》,胡习珍,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第42页。

[21]《宋瓷的意味之美兼评中国陶瓷审美中的一种倾向》,刘涛,《东方艺术》,1996年第1期,第35页。

[22]《空境——佛学与中国文化》,张立文、向世陵,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297页。

[23]《禅趣人生》,吴平,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