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方地区

二、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的窑址数量多,分布广。约自东汉开始烧造青瓷以后,历代不衰,隋唐时代的窑址已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大量发现,均为青瓷窑,个别窑烧造白瓷。其中以浙江省的窑址最多。由于各地都采用本地瓷土为原料,产品的胎质、釉色略有差异,因而形成不同风格。南方创烧于南朝甚至东汉的窑基本延续到隋唐,其中不少窑在隋唐进入盛烧时期。

越窑以浙江的上虞、余姚、慈溪最为兴盛,发现了30余处窑址。唐代的产品种类丰富,釉色以青泛黄为主,光泽晶莹,唐初的器物胎体较厚重,一般无纹样,唐后期的胎薄质细,火候高,以划、印并兼刻、雕、镂、彩绘等技法装饰纹样,题材以花卉为主,也有禽兽、人物。宁波镇海的唐代窑址发现的窑具有垫座、间隔窑具和匣钵。据目前所知,越窑使用匣钵是在中晚唐。浙江临安水邱氏墓,上虞咸通七年且轸墓出土的瓷器,嵊县元和十四年、余姚大中四年等的刻铭的器物,为越窑青瓷的盛烧时代的器形、纹样的演变提供了标准器物。江苏宜兴涧众窑,产品具有越窑的作风。窑利用土墩倾斜的地势修建,有空室、挡火墙、窑床,长28.4米。火膛平面作不规则的圆形,作调节温度用,室内发现有木炭块,说明是用木柴为燃料。挡火墙置于空室与窑床中间,其中部留出随时可堵、可拆的火道,烧火时临时堵塞,出窑时拆掉。窑床的坡度平缓。窑具为垫座、垫片、泥钉及套钵,出土时套钵内都装有叠烧的青瓷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匣钵的作用。装窑采用套装法,产品按大小自下而上叠放,大套小置于套钵内,为充分利用空间,多是按钵、碗、盘、罐或按器类套装,一般交替叠放,器间垫以泥钉,每叠放四五件器物加垫垫片,保持其稳固性。套钵置于垫座上,其作用是使器物升高,产品受热均匀。产品比较简朴,以民间日常使用的碗、钵、罐、盘、灯盏为主,绝大部分是青瓷,施釉的方法有浸釉和荡釉。

浙江金华地区的窑址普查,发现唐代窑址22处,重要的是婺州窑的确认。婺州窑是继越窑之后不久兴起的南方名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唐、北宋。隋唐时较普遍地在瓷器的胎外施用化妆土,使暗灰和深紫的胎色得到覆盖,烧出光滑滋润的器物。有的器物为青釉施大褐斑。

湖南湘阴岳州窑,是长江中游盛唐前重要的瓷窑。隋唐产品以碗、杯、盘、壶、罐为主,釉色有青、酱绿、酱褐、酱黄等多种,胎呈灰白、棕灰色,纹样以印、划、雕塑等技法饰出的莲花、卷草、几何形为多,也有人物和鸟兽等。隋代器物的纹样丰富,入唐后较简单。隋代出现匣钵,唐代大量地使用。

湖南长沙铜官窑,斜坡长条形的龙窑,产品数量多,以壶、碗、盘为主,各式的壶是长沙窑最具特色的品种。玩具、文具用品、俑也不少。胎色多灰白,质细腻,不少器物是先涂化妆土再施釉,釉色有青、黄、褐、白等。釉下施绿、褐等彩绘。以印、刻、划、剔、雕塑、镂空的技法饰出繁缛的纹样。釉下彩绘和在器物上题有文字是长沙窑的产品的特征。长沙窑的盛烧期在中晚唐,较早的壶及碟等与湘阴的岳州窑相近,可能是从岳州窑演变而来的。

安徽淮南市的寿州窑,创烧于南朝中晚期,兴盛在隋唐,发现窑址10处,已发掘的窑炉呈圆形,窑具有匣钵。唐代除了烧造青、黑釉瓷外,主要是以氧化焰烧制黄釉瓷。胎色为淡黄红、青灰等。产品有碗、杯、钵、高足盘、壶、注子、罐、炉、枕等。寿州窑以烧黄釉瓷著称。

江西丰城的洪州窑,窑炉依山而建,呈斜坡式,全长18米,为长方形的龙窑。窑具有各种匣钵和垫饼、垫环、支钉。出土大量的青黄、酱褐瓷器,施釉前涂一层化妆土使瓷釉明亮。盛行刻画、模印的莲花和重环纹。产品中有各种形式的杯、盏等茶酒具。已发掘的遗址表明洪州窑兴盛时期为隋至中唐。

四川邛崃县的邛窑,窑床为斜坡长条形的龙窑,窑具中除常见的匣钵、锯齿形支垫、支钉外,还有环形的板托。唐代盛烧青釉下施褐、绿彩器,一般再无其他装饰。胎色呈灰或土黄、朱红,主要产品为碗、盘、杯、碟、壶、罐、钵及大量的动物玩具。

南方在唐代也出现了不少白瓷。仅长沙地区出土白瓷的唐墓就约有50座,湖南益阳赫山庙唐宝应二年墓出土一件白瓷碗,是有年代可考的白瓷,说明南方白瓷可早到中唐。这些白瓷与北方的邢窑白瓷不同,器物的成型工艺和施釉方法接近长沙窑。

青花瓷是中国古代具有特色的瓷器品种,过去一般认为宋元时代开始烧造。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扬州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唐代青花瓷片,这些青花瓷片胎较粗松厚重,色灰白或白中泛黄。胎釉之间均施一层化妆土,釉色白中带灰或白中泛黄。器物内外施釉,圈足无釉。青花纹样大都发色鲜艳,青花料中可见明显的黑色结晶。

南方的窑以长条斜坡状的龙窑形制为主。龙窑一般建在山上,利用自然坡度建窑,省工省时,瓷器的原料瓷土和烧窑的燃料木材也取材便利,龙窑长达几十米,烧的器物能装很多。唐代各地的瓷窑先后使用了匣钵,使装窑的方法和坯件的烧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瓷器的釉面光洁,色泽均匀,胎体减薄,可生产精细的产品。匣钵多用耐火土制成,由于耐高温,可叠装很高,为加高窑室,增加窑内装烧空间创造了条件。因而,南方的瓷器产量和质量在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唐代的瓷器大量出口,主要是越窑和长沙铜官窑的产品。越窑青瓷器,已知在日本、朝鲜和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区发现,出口的鼎盛时期在晚唐。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湖南长沙的古墓中很少发现,但在武昌、扬州、宁波等地却大量出土。而且,朝鲜、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西亚、非洲也有发现。长沙铜官窑的产品是中晚唐时中国重要的外销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