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陶瓷的审美取向

第四节 隋唐时期陶瓷的审美取向

唐代由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瓷器生产在隋代基础上更进一步,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唐代瓷器生产的发展有其社会原因:一方面由于唐代对外贸易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增,感到铜币不足,政府禁止用铜铸造生活用品,于是,陶瓷器逐渐代替了铜器。另一方面,唐中叶以后,饮茶之风盛行,从而促进了瓷器生产的发展。唐代由于瓷器产地不断增多,各地区出现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故开始在窑上冠以地名,如越窑、邢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等。唐代白瓷有很大发展,逐步形成了青瓷和白瓷并驾齐驱的局面。当时瓷器以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最为著名,一白一青,在陶瓷史上称为“南青北白”。

比起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唐五代瓷器使用范围更为宽广,器类增多。新的器物应时而兴。茶具、酒具、餐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装饰器类,无所不备。各种制品形式新颖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制作质量远远超过前代。

唐代陆羽在其《茶经》中写道:“碗越窑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在这里陆羽是以观茶色的角度来下评语的,虽然陆羽是唐代文人,但他的这种审美观念的形成,实际上是在魏晋时期的文人中就开始的。他这里说的第一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曾经有过一个崇玉的阶段,以玉做祭器和礼器,认为玉是山川日月的精华,可以“助生民通神灵”。并将“君子比德于玉”,认为君子有德,玉亦有德,两者可媲美,佩玉于身是最好的照应。所以玉成为古代文人身上最重要的佩件。正因为在古代中国人的眼里,玉有如此的优点,自然类玉的越瓷便比类银的邢瓷要高了。而追求似玉一般的温润和莹洁,一直是魏晋到唐宋瓷器中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二句,“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这一句好理解,比雪进一步的冰评价自然要比雪高了。第三句,“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瓷不如越瓷三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崇尚的茶色不是红色而是绿色。

在唐代基本的趋势是南青北白,在南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越窑,在北方最有代表性的是邢窑的白瓷。当时越窑的青瓷受到了文人们的称赞,如果魏晋六朝是门阀贵族的艺术,以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思辨为特征,那么唐代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的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这种充满青春活力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正渗透在盛唐的文学艺术之中。即使在表现惆怅和哀愁时,也是口说感伤却“少年不知愁滋味”,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这就是唐代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表现在陶瓷上,虽然具有道家和禅宗美学思想的青瓷仍然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品种,但也出现了轻松艳丽,具有异域风情的三彩陶器和具有朦秘美的花釉瓷、似行云流水般美丽的绞胎瓷,还有长沙窑轻松活泼的釉下彩瓷。这些陶瓷器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流畅、优美、明朗、健康的时代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