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陶瓷的釉色

第三节 唐以前陶瓷的釉色

中国陶瓷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实用器,通过各种各样的装饰手段使陶瓷的形式更美,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陶瓷制造者的不懈追求。早期的青瓷之所以以胎装饰为主,并非人们刻意所为,而是因为在釉色上取得突破难度极高,人们不仅要从理论上了解金属成分的呈色原理,还要在实际操作中毫厘不差地拿捏好分寸,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要烧制出一件令人满意的瓷器,技术和经验固然重要,有时还需要一点运气。

(一)新石器时代

陶器工艺有很大改进,普遍采用泥片贴塑法、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以红色、褐色陶为主,烧成温度提高,但器表存在色泽不一的现象,装饰普遍比较简单,彩陶在黄河流域开始萌芽。制陶技术快速发展,流行泥条盘筑法,满轮修整技术普及,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轮制技术,陶器颜色仍以红色为主,但色泽纯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灰陶比例逐渐增多,装饰手法多样,黄河流域彩陶流行。制陶技术突飞猛进,快轮制陶技术迅速普及,产量增加,黑色、黑灰色磨光陶流行,风格素雅凝重,在黄河流域随着袋足炊器的普遍出现,范模制陶工艺发展很快。

(二)夏商周时期

商朝殷墟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有密切的关系。青铜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得知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三)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时期原始瓷的生产和使用较西周春秋更加进步和广泛,胎泥处理更精细,火候更高,釉色更稳定,成型更先进:由前一时期的泥条的盘筑改进为多轮制成型。这时的原始瓷胎细,致密坚硬,多为灰、灰白色,亦有紫色等。釉厚薄较均匀,多里外满釉,一般呈青色或青上泛黄,不太容易剥落。纹饰很少,主要有S形纹、栉齿纹,碗盘内底往往有一细密的由里到外的螺旋纹,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线纹。主要器形有饮食器碗、盘、钵、孟、盅、碟、鼎等,及仿铜礼器、鼎、钟、于等。

讲到这里,为了今后便于从本质上辨别鉴定陶瓷器的釉色,我们要稍为多讲点釉的呈色机理。先从汉低温釉陶的釉的成分说起。据研究,汉铅釉中的绿釉的化学组成为:

其中氧化铅(PbO)为助熔剂,氧化铁、氧化铜为呈色剂。铜和铁是我国古代陶瓷釉常用的呈色剂,铁尤其用得普遍。当釉中氧化铜含量极少而氧化铁含量较高,并在氧化焰中烧造时,氧化铁含量在3%~5%釉成褐色或褐黄色,氧化铁含量在5%~8%,则成黑色。铜更是一种呈色功能很强的呈色剂,釉中氧化含量只要达到0.5%,经氧化焰烧成釉呈绿色。

请读者务必记住“氧化焰”“还原焰”这两个常用术语。它们的概念如下:

氧化焰,燃烧时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完全,具有还原作用的火焰。这种情况下,窑炉内的烧成条件叫作还原气氛。烧白釉、红釉、青釉、青花等瓷器,都需要还原焰。

铅釉陶是一种以氧化铅为主要熔剂的低温釉陶制品,通常以铅粉和石英以3∶1之比配置。若以铜为呈色剂,烧成陶器呈绿色;以铁为呈色剂,烧成后为黄褐色。由于长期水浸土蚀,部分汉代绿釉陶制品器表呈银色,这是由于表面形成具有层状结构沉积物而导致泛色现象。汉代的铅釉陶器以随葬品的明器居多,其中多见各种动物造型。胎土呈淡红色,通体施绿釉,釉的表面泛现一种银白色的光泽。灯具的发展直至汉代进入普及化。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灯,渐入寻常百姓家”,灯具不只限于达官贵族,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拥有。青铜灯仍是主流,陶灯次之。人俑灯是汉代灯具的一大亮点,一般是达官显贵使用灯具的代表器物之一。中下层人民使用的则是姿态各异的陶熊烛台、陶枭烛台。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以前生产的瓷器主要以铁为呈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瓷器釉色大多呈青绿色。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陶瓷工匠认识到,控制和排除胎釉中铁成分的干扰,可以烧制出白瓷。反之,如果加重胎釉中铁的含量,又可以烧制出黑瓷。在北齐时期,白瓷终于出现。到了唐代,以唐三彩、长沙窑彩绘、巩县青花为代表的釉装饰得到空前发展,最终突破了传统的单色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