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陶瓷的造型

第一节 隋唐时期陶瓷的造型

隋代瓷器的装饰特征主要继承了前代技法,一般采用刻花、画花、印花、贴花等手法。刻花,是在坯体上用铁、竹或骨制的平口或斜口状工具由两侧斜刻出纹饰呈阳纹状,立体感强,刻层较薄;划花,是在坯体上用针状工具直接划出纹饰呈阴纹线条状;印花,是以带花纹的模印工具在未干的坯体上压印出纹样;贴花,是以现成的雕塑纹饰粘贴附在坯体上,有浅浮雕的立体感。其装饰内容主要分以下几种:(1)花卉类:莲瓣纹、忍冬纹、草叶纹、梅花纹等。(2)几何图案类:弦纹、波浪纹、联珠纹、席纹等。(3)动物纹:龙、凤、鸡首、象首、猴以及人像,这些纹饰常采用模印或贴塑手法装饰在器物表面。

隋代的瓷器在工艺上也有很大的进步:一是已开始使用匣钵,瓷器的烧制,隋之前是用支具支托叠烧。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均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但在隋代已开始使用匣钵,即把瓷胚放在匣钵内受热,这样受热均匀,又不会沾染杂物。考古中已在湖南岳州窑发现了这类筒形匣钵,虽然当时尚未普遍使用,但是制瓷工艺的一大跨越。二是隋代制瓷工匠已能逐步掌握原料中的含铁量,并把胎釉中铁的含量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因而烧成了色调比较稳定的白瓷。据分析,河南、陕西一带墓葬中出土的隋代白瓷,白度已达到60.5度,胎中所含三氧化二铁只有1.12%,烧成温度达1200℃。比起北齐墓葬中所出的白瓷,从挑选原料到烧制工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三是成型工艺的提高,采用轮制方法以手工拉坯成型,有一些器物上的系、柄、流等,多为手工捏制。器物的各部分基本对称,同时由于拉坯时用力均匀,器物造型线条流畅。特别是一些大件器物如瓶、盘口壶、四系罐等,很少有扭曲变形的现象产生。李静训墓中出土的白釉龙柄联腹瓶两个瓶身能紧密烧制在一起,说明隋代瓷器成型工艺水平已相当成熟。

唐瓷造型总的特点是:浑圆饱满,不论大件器物还是小件器皿都不例外,在质量上要求更高,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有变化,表现了唐代风格特色。其具体表现是:

1.器形的丰富多样化。唐代瓷器主要有碗、盘、壶、罐、砚、瓶、熏炉、枕、钵及玩具等,造型与隋相比有不小的变化。比如碗,初唐时基本与前朝一样,为直口,深腹,假圈足;中晚唐盛行撇口、斜腹、玉璧底(底足像玉璧,中心有一小圈内凹)的撇口碗,口沿外翻,碗壁斜直;晚唐还出现了荷叶、海棠和葵瓣口等新形式的碗。这种碗式的流行,与唐代饮茶盛行有直接关系,唐代称这种碗为“茶瓯”。与茶碗相配套使用的是碗托,亦称茶托。越窑茶托的托口一般较矮,浙江出土的唐代越窑青瓷茶碗中,还有碗托连烧的。有的茶托口沿卷曲作荷叶状,茶碗则作花瓣形,非常和谐。唐初的北方瓷器中,尤其是三彩陶器中仍然烧制,但形制有改变。隋代的喇叭状高圈足已被矮圈足或三足所取代。鸡首壶唐代已不多见,唐代最常见的应是执壶。这种执壶撇口,颈略高,肩部一处有圆,六方或八方小短流,相对处有小泥条或扁平执柄。流柄之间有二四不等的泥条系,假圈足。砚也从汉晋的三足砚发展到唐代的多足,足从十几个到二十几个不等。唐砚足做成中间紧束、上下稍宽的蹄足,一般蹄足下还环有圈足,砚面较前代更向上凸起。唐代南北各窑均产砚,有大有小,小者数厘米,大的近尺,这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有关。但是唐代中晚期开始,瓷砚被石砚替代,直到明清才又出现瓷砚,但已不是这种形式的了。罐造型多为矮胖式,显得非常朴拙稳重。隋代最流行的四系罐,唐初还有,中晚期以后就不再出现。一种广口外卷,无颈,丰肩,无系耳,平底的罐却大量兴起,这种罐一般腹部丰满,有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南北各地瓷窑都有生产。唐代的酒杯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带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瓷枕在隋代已经出现,唐代有较大发展。唐代瓷枕一般为长方形的小枕,以三彩瓷枕为多,常出土于北方唐墓中,南方较少见。

2.窑炉结构和装烧工具进一步完善。装烧工具匣钵在隋代出现,到唐代已普遍使用。如北方的河北邢窑、定窑;河南巩县窑、鹤壁集窑;陕西耀州窑;南方浙江越窑、婺州窑;湖南岳州窑、长沙窑;四川邛崃窑;安徽寿州窑等。唐代使用的匣钵以筒形匣钵为主,还有漏斗形匣钵。唐代匣钵内一般装烧有多件器物,如大碗套小碗,大小搭配烧制。器物之间以支具相隔,也有用泥点或砂粒及扁圆形托珠支烧的,如五代越窑、耀州窑、瓯窑等。晚唐五代时,秘色瓷的烧制则采用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的方式,这种装烧方法在唐代邢窑精白瓷器中已出现。